學技術搞養殖有方帶動致富
漂泊游子欲穩定
今年44歲的尹發明是佛星鎮人。90年代,他與同鄉陳利華喜結連理。2000年10月,兒子呱呱墜地。那時,尹發明靠在家養些肉雞貼補家用,可就在兒子出生那年,因為禽流感,家里的肉雞全軍覆沒,虧損了幾萬元。
2002年,為了改善家里生活,尹發明來到江浙一帶,當上了船員,干起了出海打漁的活兒。“每次一出去(打漁)就是兩三個月,時間很長,也很辛苦。”尹發明說,當船員雖然辛苦,但是薪酬還是很可觀的,家里的日子也開始寬裕起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長期在外漂泊的尹發明開始有些厭倦這樣的生活,決定回到四川發展。
學技術搞養殖有方
回家干什么,尹發明思前想后決定重操舊業——養雞。2009年,尹發明來到成都金鳳科技公司,以入股6萬元的形式成為該公司的現場管理員,并認真開始學習養雞的育種技術。“因為公司董事長是農科院的育種專家,跟著他學到很多經驗。”尹發明介紹道。
就這樣,有了一定的技術經驗,2010年7月,尹發明投入15萬元在成都龍泉租下1000平方米雞場,并購進2300只種雞,品種有藏雞、宮廷鳳凰雞、羅曼雞。“以365天為周期來算,一只雞一年產180—220個蛋。”尹發明說,自己有成熟的蛋源渠道,也不愁銷路,“最開始做批發,因為我們的產品有特色,后來就自己開專賣店,一年大概收入17萬元。”
在尹發明的努力下,養殖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好。但在去年3月,因為龍泉雞場占地被收回,尹發明便帶著多年來的積蓄和資源回到了老家,投入了百余萬元,在佛星村打造了600平方米的專業雞舍。“這是半自動飲水機,那是刮糞機。這樣可以大大地節約人工成本。”尹發明說,通過沼氣池,還可以將發酵的雞糞拿來養魚,形成一條循環產業鏈。
目前,尹發明在華陽、郫縣、青白江、溫江、新都以及成都市區共有8家自銷店,10家加盟店,而養殖的近4000只雞也在今年1月均已進入產蛋的盛產期,優質的品質,讓蛋源供不應求。
尹發明告訴記者,想把雞舍周邊的山利用起來,用于林下養殖,“主要是提高雞的品質,品質提高過后,我們將雞苗發給老百姓,讓老百姓來養。我們再回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他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