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產品加工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鹿茸作為中藥材,入藥歷史悠久。在整個鹿產業鏈中,最具潛力的當屬藥用精深加工環節。
吉林省是梅花鹿的主產區,筆者認為欲突破梅花鹿藥用發展藩籬,就必須深入思考、挖掘、破解藥用產品精深加工環節的瓶頸問題。
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鹿產品加工環節現狀 相比于國外以開發食用肉鹿為目的的加工方式,我國的鹿產品加工主要以藥用保健目的為主。我國的鹿產業技術和科研水平均落后于國外一些國家。我國鹿業一直走小規模、粗放型的養殖之路,個體化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現有的鹿產品主要是直接應用或初級原材料的簡單加工,沒有同現代制藥工藝有機結合。
目前,以鹿茸為原料的國藥準字批號有148個、保健食品批號近300個,以鹿角為原料的國藥準字批號有182個、保健食品批號有9個,以鹿胎為原料的國藥準字批號有143個、保健食品批號有16個,以鹿骨為原料的國藥準字批號有3個、保健食品批號有23個。除茸、角、胎、骨外的其他鹿原料主要以食品或化妝品形式進行深加工,這些產品基本形成了我國鹿產品的主體結構。
鹿產品加工環節存在問題 某些商家存在錯誤行為和躁動心態,以利益驅動,制假猖獗,筋、茸、胎、尾、血等鹿產品都有以次充優、以假充真現象,并且制假水平日益提高。現在市場上的盒裝鹿茸片,道地品本應是梅花鹿和馬鹿的茸片,但實際上有的為進口的馴鹿茸片,或為有效成分提取后的鹿茸切片。由此而造成市場混亂,假冒偽劣泛濫,產品信譽缺失,消費者無所適從,整個鹿產品市場銷售低迷。
從政策環境看,目前梅花鹿鹿茸、鹿角、鹿胎、鹿骨只能作為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的原料,而不能作為普通食品的原料使用,有需求的消費者只能以農副產品的形式購買初級原料使用,限制了鹿產品應用范圍,產品開發較為滯后。突破該瓶頸問題的有效手段是將鹿茸、鹿角、鹿胎、鹿骨納入藥食同源目錄或者以新食品原料形式獲得批準,從而在政策法規層面給鹿茸、鹿角、鹿胎、鹿骨松綁,但該項工作涉及政策、資金、法規、研發等多個環節,盡管鹿茸、鹿角、鹿胎、鹿骨入食計劃也在有序推進中,但實施周期長、難度大是現實問題。
對策
加大鹿產品精深加工力度 明確市場經濟效益機制,應當瞄準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功能性食品、食品、化妝品、醫療產品等領域全方位開發,全面提高鹿產品的科技含量。讓鹿產業有序發展,必須走出單一生產鹿茸的誤區,在鹿產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和生產規模,增大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滿足市場對鹿產品多元化的需求。
近幾年,隨著鹿茸干細胞及其外泌體等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鹿產品在醫藥應用領域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結合中醫古籍開發新產品 鹿茸等鹿產品在我國用于營養保健、防病強身已達數千年,其功效顯著,享譽國內外。迄今,鹿已有多種組織部位以原料形式配伍于中藥方劑中。
利用高新技術針對中醫古籍中涉鹿經方、驗方進行篩選、分析,為研制服用簡單、攜帶方便、科技含量高的鹿系列新產品提供理論支持,開發出具有經濟、社會價值的新產品。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