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驢業發展狀況、現實掣肘與應對之策
2023年我國驢業發展狀況、現實掣肘與應對之策
作為特色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驢業在穩定畜產品供給、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隨著國內消費結構轉變,居民消費理念升級,驢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加,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在轉型期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本文基于驢業發展主要優勢區實地調研,結合當前國內產業發展情況與統計數據,回顧2023年驢業發展狀況,分析發展趨勢,梳理存在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以期促進驢業持續、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
1.2023年我國驢業發展概況
1.1市場需求逐步擴大,活驢價格穩定增長
受驢肉消費需求擴大影響,活驢價格在全年范圍內呈現整體增長、短期回調態勢。2023年我國活驢價格變化總體分為2個階段,上半年活驢價格穩定增長,下半年小幅回調(表1)。年初我國逐漸擺脫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驢業消費回暖,活驢市場有蓄勢待發趨勢。2023年1—7月,活驢價格穩定增長階段。1—2月育肥驢、架子驢、驢駒及母驢價格受上年市場萎縮影響,處于相對低位,其中母驢價格最低,驢駒價格最高。3月份,各類活驢價格普遍上漲,特別是架子驢價格上漲幅度最大。4—7月,活驢價格總體呈現相對穩定態勢,育肥驢、架子驢和母驢價格略有上漲。整體來看,上半年各類活驢價格普遍上漲,其中架子驢上漲幅度最大,增幅達到29%,其原因與新冠疫情影響減弱、市場逐漸恢復有關。養殖戶對驢業前景持積極態度,飼養意愿增強,市場需求擴大,價格明顯上漲。8—12月,活驢價格小幅回調階段。8—10月,各類活驢價格均呈現相對平穩的趨勢,市場供需形勢穩定,未出現較大外部沖擊,活驢市場處于持續穩定狀態。臨近年末,活驢價格呈小幅下降趨勢,可能與市場熱度冷卻、養殖戶開始回歸理性及活驢需求下降有關[1]。總體來看,2023年我國活驢市場活躍,價格穩定上漲,消費市場回暖,在未來一段時間,預計活驢市場價格持續向好。
2023年驢肉價格整體上呈現前期小幅波動、后期大幅增長態勢(圖1)。年初由于國內經濟復蘇,驢肉市場供給恢復,驢肉價格有所下降。1—5月,驢肉價格呈現逐漸下降趨勢;6—10月,驢肉價格出現小幅波動,在此期間,最低價為91元/kg,最高價為9元/kg;10—12月,驢肉價格大幅上漲,最高達到105元/kg。驢肉消費具有季節性特征,年末驢肉價格上漲與該時期驢肉飲食需求增加有關[2]。驢肉價格受國內餐飲影響較大。隨著我國飲食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內,預計驢肉價格將持續上漲。
1.2驢皮價格相對穩定,進口金額大幅增加
2023年全年驢皮價格小幅波動。5—7月驢皮達最高價格,為90元/kg,其余時間在86~90元/kg波動變化(圖2)。驢皮價格在1—3月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受活驢價格上漲拉動,4月份驢皮價格增長至90元/kg,并維持該價格直至7月。下半年驢皮價格先是小幅下跌,在10月份觸底反彈,并在12月回升至89元/kg。冬季驢皮品質較高,且具“食療冬補”特效,導致其需求上升,價格上漲。相較于往年,2023年的驢皮價格總體比較穩定。近年來,驢皮價格波動十分劇烈,從2017年頂峰的160元/kg暴跌至2020年的40~50元/kg,隨后于2021年開始回升并維持在90元/kg左右[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減弱,驢皮價格隨著阿膠產業的逐步恢復而開始回升。我國驢皮供給量不足全球總供給量的1/4,國內主要依靠進口[4]。2021年以后,隨著驢皮進口數量增加,驢皮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回落。整體看來,驢皮對國外進口依賴度高,價格不確定性大,未來我國驢皮價格依然存在著波動的挑戰。
此外,我國驢業面臨的進口沖擊不容小覷。2023年我國鮮、冷、凍馬、驢、騾進口總金額約為4.41億元,較上年增長了184.5%。進口的大幅增加與國內市場供需失衡情況有關,隨著市場回暖,驢業需求增加但存欄量不增反減,需要通過進口滿足市場需求。據統計,目前國內驢肉產量只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20%~30%,其余部分需要通過進口彌補。全年范圍內,進口金額呈現波動狀態。具體來看,2月和9月進口額最高,分別達到了6 875.5萬元、6 909.4萬元(圖3);4—7月出現了短期低迷情況,7月份進口金額達到最低點707.2萬元,春夏交際期間,國內活驢供給相對充足,進口量相對減少。我國驢存欄量逐年減少,供給嚴重依靠國外進口,進口額的波動對國內市場造成了一定的不確定性[5]。總體來看,由于國內供給能力不足,國內驢存欄量持續下降,在未來一段時間,驢業面臨的進口沖擊將依然存在。
1.3存欄量持續下降,區域分布相對穩定
2023年末,我國驢存欄146萬頭,較上年存欄量下降15.87%。近10年來,我國驢存欄量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23年驢存欄量相較于2014年下降了237.62萬頭(圖4)。驢存欄量持續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一是活驢功能轉化。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驢的功能逐漸從“役用”轉變為“肉用”,導致活驢養殖數量減少,屠宰數量不斷增加。二是市場調控失靈。近年來,驢業面臨活驢過度屠宰、母驢流失嚴重的問題,宏觀調控能力相對欠缺。三是頂層設計不夠健全。由于市場保護機制尚未完善,部分地區出現了假驢肉、以次充好等問題,加上驢產業鏈發展不夠全面、產業結構不夠完善,打擊了養殖戶從事活驢養殖的信心。
從地區分布來看,2022年各省驢存欄量分布與往年大體一致。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遼寧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然是驢存欄量較大的4個省份,占比分別為20.5%、16.2%、13.7%和12.6%(圖5)。內蒙古自治區擁有遼闊的地域、適宜的資源環境,有助于驢的養殖和繁殖。但縱向對比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優勢地區的存欄量占比有所下降,云南、山西等潛力地區存欄量占比提高。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遼寧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省(自治區)存欄量占65%,其比例在2022年下降至62.9%。具體來看,排名第一的內蒙古自治區2021年比重為22%,2022年下降至20.5%;2021年,云南省存欄量比重為8%,2022年提高至9.7%。綜合比較各省份的驢存欄量,可以看出2022年我國驢存欄量在不同地區分布較為不均衡,存欄量較多的地區需要進一步加強養殖管理、提升養殖技術水平,而存欄量較少的地區可以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培訓等手段促進驢養殖的發展。同時,需要加強各地區之間的合作交流,推動驢業的良性發展。
2 .2023年我國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驢業供需嚴重失衡,市場活力亟待激發
驢業供需嚴重失衡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更加多元,驢產品被更多消費者青睞,居民相關消費力度持續提升,但產業供給能力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消費結構改變,驢肉、驢皮、驢奶等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上漲,相關產品消費熱度持續上升。但受役用功能喪失、頂層設計缺失、養殖成本攀升等的影響,驢存欄量下降的趨勢并沒有改變,自20世紀末,我國驢養殖量持續降低,30年來減少了近900萬頭。這一現象不僅降低了活驢及驢產品的供給,還影響了后端產業鏈發展,市場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2.2產業鏈發展不完善,營商環境仍需改善
目前,我國驢業的養殖、屠宰、產品加工到銷售環節尚未完全打通,各類驢產品熱度不均,阿膠表現較為突出,其中東阿阿膠等品牌全國聞名,而驢肉、驢奶等產品盡管逐漸受到消費者認可,但依然無法和主流畜禽相關產品相比,缺乏市場競爭力[5]。相對于其他畜種產業,驢業的競爭性和驢產業鏈的完整性都較差,農戶對于驢養殖意愿相對降低。營商環境方面,隨著阿膠等產品的消費需求提升,市面上陸續出現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同時,行業標準化有待提升,產品質量、養殖技術、供給能力等方面監管缺乏,產品標準不夠明確,不良產品規范和約束力度不足。
2.3科技賦能不夠深入,技術支撐有待加強
盡管當前農業技術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驢業技術支撐相對有限。相比其他畜種,驢業的科技研發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種質保護、品種培育、良種擴繁等方面[6]。作為中國特色畜種,驢具有重要的種質資源價值,我國種質資源保護起步較晚,一些優良品種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出現了良種退化現象。據統計,我國現存24個驢品種,但由于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不足,部分品種數量驟降。良種擴繁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手段,然而當前行業科技水平不足,部分養殖戶仍沿用傳統的飼養、培育、管理方式,缺乏現代化科技手段,導致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限制了產業發展。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有待加強。高校及科研院所對驢業開發研究不夠深入,導致相關技術和人才缺乏,養殖技術、飼料配方、疾病防控、環境控制等方面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2.4國際市場有待開拓,進口依賴度較高
作為我國優勢特色畜種,驢具有極大的國際優勢和發展潛力。國際產業模式的相對缺乏,國內驢業開發相對完善,為推動我國實現驢業“走出去”提供了現實基礎和關鍵優勢。在全球化一體化趨勢下,國外對驢及驢產品的需求不斷攀升,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然而當前我國驢業與國際市場的合作程度較低,沒有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平臺的優勢。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對提升我國特色畜種國際影響力、加大國際合作貿易力度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貿易方面,由于國內的供給有限,鮮驢肉、驢皮產量不足國內需求量的30%,長期依賴國外進口,會帶來市場動蕩和價格波動風險,不利于維持國內市場的穩定。
3.我國驢業發展策略建議
3.1加強宏觀調控,制定行業規范、提升市場活力
驢業市場活力下降、調節能力退化的現象不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和資源保護。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制定相應宏觀調控政策,重視特色畜種種質保護,促進技術創新,確保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重點關注農戶養殖驢的積極性,提高養殖效率和產出水平,確保市場供給充分。此外,市場部門應加強市場信息收集能力,建立健全價格動態監測機制,強化監管執法力度,改善營商環境,為驢業穩步、有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2發揮品牌優勢,拓展產業鏈條,實現合作共贏
促進驢業健康發展需要加強產業鏈各環節協同配合。規范生產加工環節,加大市場開發和推廣力度,使產品質量、品牌形象和消費者認知得到提升。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驢業產旅結合基地,加大驢業政策支持和投入,對養殖企業、經營主體、農戶等進行針對性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優勢,豐富聯農帶農惠農機制,全面推動驢產品升級優化。制定全面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深糾市場上驢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加大劣質原料和簡單加工產品篩查力度,擴大產業發展空間。提升消費者產品認知度,促進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維持優勢領域,扶持弱勢部分,進一步通過建立統一的市場規則和交易平臺,維持穩定的市場環境。
3.3加強科研賦能,提升產業科技含量,推動產業創新
推動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驢業科技創新的支持,提高科研投入,建立良繁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保護種質資源,保證基礎母驢數量不減[7-8]。此外,加強行業協會、企業和科研機構間合作,共同推動驢業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生物制藥和保健領域的科學研究。構建產業創新人才體系,通過人才和技術等要素帶動產業快速發展,助力突破行業發展瓶頸。
3.4立足國內供需,放眼全球市場,引領行業高質量持續發展
我國驢業具有獨特的市場優勢和廣闊的發展潛力。要結合國內外現實,充分挖掘產業潛力,立足國內供給需求,放眼全球市場,解決產業關鍵性問題,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合理配置資本、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著力于增強驢業有效供給能力,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業態,實現我國特色驢業自立自強。同時加大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接軌力度,著眼于全球市場變化,提升多元合作水平,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推動實現國際先進技術引進來、國內優質產品走出去的發展格局,主動與國外先進科研單位接軌,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完善驢業國內外行業標準,引領行業高質量持續發展。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