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平:行程數萬里 “趕上”毛驢致富路
百川農業毛驢養殖基地俯瞰圖
太行山東麓的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田家莊村的毛驢產業發展勢頭正旺。據了解,目前該產業全鏈條帶動農戶近170戶,460人通過擔任養殖基地飼養員、種植工或餐飲店服務員,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達6000元。
“個人富不是富,大家一起富才叫真富。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在脫貧致富路上就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鄭二軍感慨。
大臺田家莊村,過去村民靠著播種山間薄田養家糊口。“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2年,當脫貧攻堅的號角在阜平2496平方公里的土地激情奏響,田家莊村氣息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我們這里環境幽靜。山谷里植被茂密,空氣清新,山澗溪流潺潺,是發展生態養殖的理想場所。”鄭二軍介紹,當時自己經市場調研、反復琢磨,覺得毛驢養殖周期短、效益高、技術含量低、市場前景好,可以一試。
養殖基地毛驢壯碩
一排排標準化的驢舍因山勢而建,自東向西,錯落有致,一頭頭毛驢皮毛油亮……2016年,阜平縣百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養殖基地首批引進種驢210頭。
鄭二軍指導村民養殖技術
“為了選好驢苗,我跑遍了廣東、山東、河南、內蒙、東北等地。”鄭二軍介紹,為了降低毛驢養殖產業的“上馬”風險,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累計下來行程共計兩萬多公里,最后選定了“黑烏頭”和“三粉驢”這兩個品種。黑烏頭和三粉驢養殖成本較低,抗病能力強,出膠率高,并且生長快。
飼養員給毛驢添紫花苜蓿草料
7月3日,在養殖基地,飼養員正給毛驢添料,毛驢吃的帶勁兒。圈里的種驢皮毛油亮,小驢駒長得歡勢。
“這種草料是紫花苜蓿,蛋白質含量高,毛驢愛吃著呢。”鄭二軍介紹,公司成立伊始,流轉1700畝山地,種植養驢飼草紫花苜蓿,喂紫花苜蓿不僅提高了毛驢的肉質,降低了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能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
歷經多年發展,如今百川農業養殖場存欄驢3100余頭,其中繁育母驢2600多頭、肉驢500多頭。此外,還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寬增收路徑,將傳統美食與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在縣城開設"百川居"餐飲店,以驢肉火鍋、驢肉火燒等特色產品成為阜平美食名片,并創新推出"驢肉燒烤""驢肉小炒""平價早餐"系列,形成"養殖+種植+餐飲"閉環產業鏈。
村民鄭憲亮介紹養殖毛驢經驗
“我們倆口子在這干了好幾年了,主要負責育肥驢的養殖,每天喂料、消毒、打掃衛生,活兒不累,每月能掙七八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村民鄭憲亮由衷而言。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鄭二軍用自己的熱血和擔當,展現了投身鄉村振興的熾熱情懷。如今,小毛驢正馱著鄉村振興的希望,踏著堅實的步伐,在阜平這片熱土上鏗鏘前行!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