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寵物養殖業:18年三起三落
“品種犬的專業繁殖交易在重慶最少有18年以上的歷史。”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從事寵物 生意的梁連軍告訴記者,那個時候還沒有“寵物”這個名詞出現,所以大家都叫他“做狗生意的”。
梁連軍介紹說,品種犬剛進入重慶市場時,僅有北京犬(京叭)、西施犬(獅子狗)兩種,但品種純正,價格最少也上千元。他1993年在七星崗開店的時候,一般重慶市民大多只見過幾十塊錢的土狗,從都沒見過這么小這么可愛的長毛狗,因此每天都有幾十甚至上百人前來看新鮮。大家聽說一只狗要賣好幾千元時大多驚呼———太貴了,哪里賣得出去喲!
事實上,剛開始經營時,生意雖然有點青黃不接,狗品種也不多,但正是因為其稀少的程度,因此一只品相很一般的京叭狗崽都能賣上2000元。算下來,梁連軍的生意其實還算不錯,畢竟以當時的居民收入來看,千元的狗都是天價狗,來買狗的都是有錢人。
最先涉足此行的人也只在開始兩年賺了錢,1995年起,由于品種犬大量雜交繁殖,狗價一落千丈。到1997年前,一只母京叭狗崽就從3000元跌到300元甚至更低,狗價的直線下降著實讓不少入門晚的狗販們血虧了一把,紛紛轉行。
由于狗價的高開低走,卻使這些品種犬能夠大量地走進普通市民的家中,直到后來一些外國的優良犬種來到重慶,重慶寵物交易才開始走向多樣化,平穩地發展起來。
品種犬的發展轉機來自2002年。越來越多的大型國外優良品種進入重慶,蘇格蘭牧羊犬、黑貝、博美、小鹿犬、金毛等等一系列品種犬涌入重慶,狗市逐漸火爆。大量的炒作引發重慶在2004年前后進入寵物犬的鼎盛時期,品種犬養殖也逐漸被視為暴利行業,越來越多的人開辦養殖場。
據重慶犬業協會秘書長胡珂介紹,在寵物市場最火爆的2004~2006年期間,全市的大型寵物犬養殖場增至150家左右,這是個不完全的統計數據。其中并不包括在自己家院子里養狗做繁殖銷售的散戶以及郊縣地區的養殖場,加上這些家庭式的養殖作坊,重慶寵物犬養殖場總數起碼上200家。
當時的情況是,這些養殖場每年的產值無法精確統計。比如養殖場老板以1萬元引進一條優良品種的幼犬,半年后基本上就可以開始繁殖了,一次婚配的價格大概是3000元,但犬類一胎至少可以產下兩崽,留一賣一,按5000元的價格賣出,如果一年內能生4只幼犬,第一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入,從第二年開始就可以純盈利了。這當中雖有犬病、死亡的發生,但從正規的飼養繁殖中心購買的幼犬大都已接種疫苗,一般不會發生大問題。換言之,只要養得好,過兩年變成10個1萬都有可能。梁連軍說,開個品種犬養殖場確實比開個小公司要賺錢得多。
重慶寵物養殖業經過短暫輝煌后,邁入衰退期。隨著重慶寵物犬市場的飽和,加之重慶市政府的《重慶市養犬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品種犬養殖業又一次進入低谷。胡珂分析認為,這是養殖業的發展趨勢,市場歸于理性后,不少想借機發橫財的人看到此行當利潤越發薄弱后,自然而然地退出。其實這對行業的發展而言,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