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皮業“產量大戶”向經典品牌轉身
這里有一個特別的市場:它擁有2800多家經營戶,在全國皮革專業市場中首個實現上市;它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游客超450萬人次,每年實現銷售額超百億元;它還突破傳統模式,成功將專業市場連鎖布局到全國。
這里有一個傳統產業:和許多塊狀經濟一樣,它 從小作坊起家,經歷發展的跌宕起伏,從7萬多名從業人員,平均3秒生產一只票夾,平均48秒制成一組牛皮革沙發套,平均1.3秒誕生一件皮衣,到去年底已集聚起1954家工廠近千名設計師;從“皮衣時尚,潮起海寧”到“我看世界,風尚看我”,舉起了時尚、創新的大旗。
新浪博客上,海寧中國皮革城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有法的“羊皮卷”人氣很旺,一篇篇關于“小城市引領大時尚”以及“用時尚附加值改寫中國皮革產業發展軌跡”的設想,總能引起熱評。
時值第十八屆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筆者去海寧采訪之際,在網絡上搜索關于海寧皮革行業的資料,任有法在博客中留下的品牌新觀念,足以供導報筆者來了解海寧這個“小城”,到底憑什么去追逐時尚皮都的高地。
歷史:500年皮業品牌積淀
海寧地處江南水網地帶,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既適合農作物生長,也適應草類滋生。據《浙江風物志》,宋高宗南渡,北方居民的綿羊隨之過江,海寧逐漸成為湖羊產地。明嘉靖年間修編的《海寧縣志》記載,嘉靖三十一年,邑里官府管轄手工業原額人匠有熟皮匠3人、雙線匠68人,歲貢皮翎羊皮500張、雜色毛皮855張。可見,海寧皮革毛皮產業在明嘉靖年間已初步形成,且作為朝廷貢品,迄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1926年,硤石鎮皮毛商胡振芳創建雙山皮廠,用機械操作代替手工操作,成為海寧第一家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革企業。之后海寧境內制革業競相開設,其中有規模較大的“三友皮廠”。
新中國成立后,海寧皮業迎來穩定期。1952年,經過3年經濟恢復期,海寧皮革毛皮企業發展到50家,主要產品為羊皮、牛皮和皮毛等,產品除供應當地還銷往滬杭等地。“雙山”皮廠主要產品“泰山牌”黃拷底革開始在市場上小有名氣,產銷值達14.8萬元。
1960-1962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以及接下來的“文革”令海寧皮革產業發展再次停滯,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海寧鄉辦、村辦、聯戶辦和個體辦“四個輪子”一起轉,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皮革產業迅速崛起。上世紀80年代,個私經濟快速發展,不產皮的海寧,因為掌握了皮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制革技術,在與其他地區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上世紀90年代初,皮革產業首次被作為海寧的主導產業培育,很快形成大力發展氛圍。首批品牌企業付出水面:海寧寶富達皮服廠“寶富達”牌豬正面革女上衣、海寧民政制革皮件廠“雪豹”牌山羊正面服裝革、“雪豹”牌山羊皮夾克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海寧皮件廠“慕爾美”牌豬絨革女夾克衫通過浙江省優質產品復評,雪豹實業公司的“雪豹”商標被評為首屆“浙江省著名商標”,海寧制革廠“蝴蝶”牌豬皮服裝絨面革被評為嘉興市第一批“嘉興名牌產品”。
1992年,海寧已有200多家皮革企業。相比品牌企業,此時,更多海寧人只是背著皮衣去商場賣,結款慢、資金流轉同樣慢。如何將“賣全國”變為“買海寧”,建專業市場成為必然。1993年,海寧市政府應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愿望,創建了在海寧硤石的浙江皮革服裝城(中國皮革城前身)。
1994年9月22日,浙江皮革服裝城正式開業,占地面積3.1萬平方米,同一天,首屆全國皮革服裝展銷會開幕,這為海寧皮革企業搭建了營銷推廣平臺,也為皮革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之翼。開業短短3個月,市場營業額高達5.8億元。而這掀起了海寧大辦皮件服裝廠的熱潮,1995年底,海寧經工商部門注冊的皮件皮革企業高達198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