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雙重壓力 皮革業“行路難”
慧聰皮革網5月24日訊 在生產成本上漲和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全國大部分服裝和鞋類企業處于半停工狀態。尤其是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比較嚴重。由于原材料和工人成本大幅上漲,價格的提升導致服裝、鞋業等低端制造業訂單忽然大幅萎縮。企業陷入了困境,大片的工廠處于半停半營業狀態,甚至有些中小企業紛紛關門停業,還有少數企業開始倒閉。
據悉,今年服裝企業的報價普遍上漲15%—20%。在向泉州一家企業負責人了解時發現,一些國外客戶對企業的新報價無法接受,而企業若接受客戶的還價又沒有利潤。過去如果客戶對一款樣品感興趣,從打樣到下單最快只要一個星期,而現在雙方在價格上一直談不攏,談判期大大延長,有時一筆訂單能談上一兩個月。
對于這次大規模商品提價,國外市場上的反應卻是像扣了一盆冷水,顯然,企業的這種提價行為是不容易被接受。但是企業在面對物質資料上漲的現實情況下,為其生存又不得不將產品的價格上調。這樣就把企業放到了一個兩處為難的位置。鞋服產品是皮革業的上游,鞋服產品經營被困,皮革業發展也將會直接受到影響。
2011年4月份國內鞋企迎來了反傾銷稅的結束,本以為這次歐盟反傾銷稅結束會拉動國內鞋企貿易市場的回暖,商品出口量會大幅的增長。皮革業也會隨著這次改革大潮而走高來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反傾銷稅的結束并沒有刺激到了中國出口鞋企的神經敏感區,這次反傾銷稅結束不但沒有使得中國鞋品出口貿易量上升,反而致使國內大部分出口鞋企在對外貿易上問題上選擇“試探性接觸”,甚至是止步觀望。這樣的市場現狀又大大的遏制了皮革業的發展。
這次鞋服企業所面臨的雙重壓力,阻礙了中國皮革業的發展。同時也考驗了中國企業的生命力,皮革業的發展行情看制革商品的走勢高低,倘若商品因價格過高而銷售受阻,那么皮革業的走勢也會隨著商品的滯留而停步不前。其實,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中國皮革業什么時候才能夠自信的發展起來,取決于中國鞋服商品市場的提價何時被市場所接受。因此說,此次大規模成本上漲潛在危害已經遠遠大于商品提價本身,已經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如今,在雙重的壓力下,任何單位的處境都是一樣的。盡管大部分的企業相繼面臨生存困難,但是仍有一些企業在應對這次困境表現灑脫盎然。只有在困難的時侯才能分辨出眾多企業的強弱。弱小的企業面臨困難時選擇停產或者倒閉,而強大的企業卻冷靜觀察市場找準定位,搞研發搞創新。通過對品牌的創新和改革來解決當前的困難,創新不但有效緩解這次成本壓力下的壓力,而且有些企業還通過研制新產品找到了解決困難的突破口。 作者:劉勇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