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最大藍狐養殖為何陷入尷尬
以南王村為養殖核心的臨潼馬額街辦,是西北最大的藍狐養殖基地,一度生意紅火,名噪四方。但如今,卻有不少養殖戶紛紛棄養,外出打工——
臨潼藍狐養殖陷入“尷尬”
最近,臨潼區馬額街辦南王村藍狐養殖戶王小利,一直在為是繼續飼養藍狐還是另尋出路“犯難”和“鬧心”。
2月29日,身為南王村副支書的王小利,快人快語地道出了“市場反差太大,利潤太薄”的藍狐養殖困境。她告訴記者,藍狐養殖一直是個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的產業。2005年以前,一張皮子能賣到300元左右,純利潤可達100-120元。可從去年開始,受國際市場影響,狐皮價格跌得很厲害,許多中小飼養戶經不起價格的沖擊,紛紛減少種狐數量,有的甚至放棄養殖,另尋賺錢門路。“去年來,我熟悉的六七個養殖戶,一看到市場巨大變化,賺不上錢,便紛紛放棄養殖,出外打工去了。”
王小利家去年養了100多只藍狐,規模在村里算是中等。可是,到年底一張狐皮只賣到160元,這還算是賣得好的。雖是自繁自養,但一只藍狐從幼仔到宰皮,每年需花費飼料、藥等成本150元左右,就這還沒算自家的人工。現在一年下來,根本沒得賺。因此,今年王小利也大大縮小了種狐量,僅留了20多只。
昔日紅火產業 今日一落千丈
臨潼區馬額街辦南王村,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養殖藍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成為以南王村為核心的西北最大的藍狐養殖基地。過去生意紅火,名噪四方。1999年是南王村藍狐養殖效益的黃金時期,當時一只種狐售價高達8000元,一張好的狐皮售價大都在600元左右。隨著賺錢效應的不斷擴散,這一特色產業迅速輻射到了全鎮7個行政村,藍狐存欄迅速增加,僅南王村就一度達到20余萬只的規模,成了西北最大規模的藍狐養殖基地。藍狐生皮生意越做越大,遠銷東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多個省市區,還出口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去年國內外市場出現狐皮價格大幅下跌之后,今年又出現狐皮滯銷嚴重。這種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化,不僅影響到養殖戶的收入,更影響到他們的養殖心理預期,使他們的養殖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截至目前,南王村藍狐養殖戶共有136戶,占總戶數446戶的30.5%,千頭以上規模養殖場5個,總存欄數銳減到16萬只。“市場反差太大,現在已很難再見到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沒心思養殖了!”與王小利同樣陷入尷尬境地的藍狐養殖戶不在少數。
市場風云變換 粗放經營落伍
養殖藍狐使南王村人摘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過上了好日子。十多年來,由于國內、國際市場特別是俄羅斯市場需求量大,產品供不應求,所以市場銷售渠道暢通,狐皮收購價格較高,使南王村人受益匪淺。但南王村人卻忽視了按照市場需求調整養殖結構,沒有形成產業化養殖模式,更沒有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公司+農戶”格局,卻一直采用傳統的、粗放式的經營理念,缺乏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
據臨潼區調查隊調查顯示,近幾年因藍狐養殖存欄過盛,藍狐產量巨增,市場日趨飽和,以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場上藍狐皮大量積壓,前景堪憂;但是彩狐皮卻供不應求,價格異常堅挺,客商紛紛競投高價搶購,成交價在1300~2100元人民幣。因此,國內外彩狐皮市場潛力極大。但由于信息閉塞,南王村人并沒有看明這一變化,更沒有按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養殖結構,結果造成藍狐皮價格暴跌,滯銷嚴重。
多年來,南王村人主要依靠河北皮商將生皮銷往各地,自己并沒有專門的銷售機構。因此,今年河北省皮商在俄羅斯被擠出市場,皮販利潤微薄的情況下,南王村人唯一的銷售渠道被封堵,狐皮滯銷也就成了必然。同時,南王村人也沒有在狐皮深加工上做文章,而僅僅是出售原生狐皮,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藍狐產業的發展,而且影響了養殖戶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加之受氣候變暖因素影響,狐皮飾品銷量下降,狐皮類高檔裝飾品不再熱銷,特別是裘皮大衣等高貴華麗的服裝市場走向低谷,這也導致市場狐皮需求量大幅下降。
做強藍狐產業 政府責無旁貸
如何解決南王村藍狐養殖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尷尬,使藍狐養殖這一特色產業盡快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國家統計局西安臨潼區調查隊有關人士建議,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做好藍狐生產發展的規劃和協調,積極處理好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要正確把握市場走勢,防止藍狐市場大起大落。及時向農民發布信息,引導農民了解和掌握市場規律,樹立市場風險意識,準確把握時機。另一方面要積極開拓外銷市場,對外銷藍狐的經營者進行積極支持和扶持。同時建立對外銷售窗口,疏通銷售渠道,努力擴大對外銷售業務,挖掘對外銷售潛力,不斷提高藍狐的生產效益。
另外,藍狐養殖要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之路,建立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體系,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在養殖結構調整中,著力發展狐皮加工技術,依靠當地政府或引進外資建立狐皮初加工及深加工企業,開發高檔狐皮裝飾用品,形成狐皮產、供、銷產業鏈,以增加產品附加值,適應市場需求。
此外,還需要各級政府給予更多的投入。在征用土地、稅費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優惠,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傾斜。并在條件成熟經營規范的地塊,重點發展扶持養殖大戶,培植專業戶,形成集約經營與農戶經營共同發展的格局。用足用活各項優惠政策,傾力發展規范化的藍狐產業,逐步實現藍狐產業的規模建設、規模生產和規模增收目標。
據悉,臨潼區政府近期已經對藍狐養殖戶進行了畜牧培訓,還欲投資500萬元建立狐皮初加工基地。 (記者 王向華 通訊員 李志宏 實習生 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