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毛皮行業產量及發展策略分析
一、概括
毛皮,指帶毛的動物皮經鞣制、染整所得到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又稱裘皮。毛皮由毛被和皮板兩部分構成(見生皮),其價值主要由毛被決定。毛皮的皮板柔韌,毛被松散、光亮、美觀、保暖,經久耐用,用于制作服裝、披肩、帽子、衣領、手套、靠墊、掛毯和玩具等制品。
毛皮產業鏈結構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新中國成立以后,于1956年,從國外引進了種獸和技術設備(狐貍、水貂是從國外引種,貉子是地產品種)在遼寧、山東、黑龍江、吉林等地興建了一批養殖場,當時多以水貂養殖為主。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毛皮動物養殖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股份制、民營企業、外資獨資、合資、家庭養殖等多種經營形式。到80年代后期,全國毛皮動物存欄量和毛皮年產量均達到相當的規模。養殖形式在原有的農村庭院式養殖的基礎上,銜生出了場區式養殖與統一規劃小區式養殖,養殖品種上開始出現區域化、多樣化,與之相關的飼料、獸藥、機械、加工等行業也發展了起來,毛皮動物產業鏈已成雛形。
毛皮行業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二、產量
中國毛皮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毛皮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國際裘皮市場上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自2013年年底開始,在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下,中國毛皮動物行業整體陷入低迷,中國毛皮動物養殖進入“拐點”調整期。2014-2017年中國天然毛皮服裝產量呈下降走勢,隨后出現回升趨勢;2017年中國天然毛皮服裝產量為2014-2019年最低值,2017年中國天然毛皮服裝產量僅為361萬件;2019年中國天然毛皮服裝產量為478萬件,較2018年增加95萬件。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通常應用的毛皮有羊、兔、狗等,比較名貴的有狐貍、貉子、水貂毛皮等,常用做大衣、帽子、圍巾的材料,比較厚重的毛皮如熊、狼的毛皮一般作為褥子、掛毯等材料。2019年中國水貂、狐貍、貉子取皮數量分別為1169萬張、1443萬張、1359萬張。
資料來源:中國皮革協會、智研咨詢整理
山東、遼寧、黑龍江地區為中國水貂、狐貍、貉子取皮的主要地區,2019年山東水貂取皮數量占全國水貂取皮數量的56.79%;遼寧及黑龍江水貂取皮數量占全國水貂取皮數量的比重分別為26.51%、9.82%。
資料來源:中國皮革協會、智研咨詢整理
2019年山東、河北、遼寧狐貍取皮數量占中國狐貍取皮數量的比重分別為40.20%、27.53%、21.77%。
資料來源:中國皮革協會、智研咨詢整理
2019年河北貉子取皮數量占全國貉子取皮數量的62.10%,山東及黑龍江貉子取皮數量占全國貉子取皮數量的比重分別為22%、9.94%。
資料來源:中國皮革協會、智研咨詢整理
三、發展策略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毛皮大國,在毛皮和皮革制品出口過程中已經受到越來越多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限制,為了保證中國毛皮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引導毛皮行業走健康發展之路,中國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學研究。
發展策略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