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皮毛產業40多年發展路歷程
繁榮的昌黎皮毛交易市場。(圖片由昌黎佳朋集團——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副會長單位提供)
昌黎的皮毛產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一些腦筋活絡的昌黎人大膽從東北引進烏蘇里貉等優良品種養殖,帶來了種地之外的豐厚收入,引得其他人紛紛效仿。昌黎發展皮毛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良好的土壤、氣侯和生態條件非常適合養殖毛皮動物;豐富的漁業資源為毛皮動物所需的動物蛋白提供了充足的保證;深厚的種植產業和農村勞動力資源為發展皮毛產業奠定了基礎。
如今,全縣毛皮動物養殖覆蓋全縣域17個鄉鎮區,養殖戶達2.8萬余戶,近幾年養殖總量始終保持在800至1000萬只區間,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貉皮生產基地。昌黎核心區貉取皮數量,分別占全國、全省取皮總量的40%、60%;狐取皮數量占全省的20%。占地330畝的昌黎皮毛交易市場,市場年交易皮張1600萬張,活體50萬只,皮毛商貿企業上百家,活躍在市場的經紀人近萬人,成為享譽全行業的優質皮張供應基地和集散地。昌黎獲得“中國毛皮產業化基地”“中國養貉之鄉”美譽。2019年,“昌黎貉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被確定為全國鄉村特色產品,荒佃莊鎮被確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咱們昌黎養貉子、狐貍,可不光是養殖戶掙到錢了,獸藥、飼料、籠具等各個行業都發展起來了,比如說給毛皮動物提供飼料的廠家就有12個,這些上下游行業都是皮毛產業帶動起來的。”河北昌黎經濟開發區招商和投資促進局局長張永生說。此外,昌黎縣在毛皮動物防疫、良種繁育方面也建立起先進體系,在良種繁育中運用跨品系雜交,確保優勢性狀進一步純化;擁有唯一省屬預防獸醫學實驗室,有基層動物防疫監督分站 8 個,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80余名,在疫病防治中利用三級聯控聯防體系,確保了昌黎產區多年未發生大型疫情。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昌黎皮毛產業集群已形成了全產業鏈條發展,帶動全縣毛皮動物養殖、皮毛購銷、飼料等生產資料經銷、皮張加工及皮張銷售等各類從業人員10萬余人增收致富。2022年,全縣皮毛產業集群總產值142億元,同比增長9.2%;實現稅收1260萬元,同比增長27.9%。2023年第一季度,集群營業收入25.194億元,同比增長10.21%;實現稅收312萬元,同比增長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