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特種養殖把握五點再投資
近幾年,媒體上特種養殖的廣告越來越多,好像只要干上特種養殖,人很快就富得不得了。實際上,特種養殖風險很大,不吃透相關細節盲目投資,結果只能是十投九虧。因此,投資者必須保持頭腦清醒,方方面面地考察細致,這樣才不至于讓自己的血汗錢打水漂。
一、莫信炒作,要冷靜考察。特種養殖業爆炒的項目一個接一個,很多人致富心切,見項目就抓,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如:螞蟻、土黿、蝎子、珍珠熊、哈白兔、海貍鼠、美國牛蛙、白玉蝸牛、黃鱔、肉食狗……廣告宣稱白玉蝸牛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在國外和沿海地區供不應求,但實際上白玉蝸牛口感差,市場很小;養蟾取衣項目,資料說一年可得4-5張皮,而且每張皮的價格是一頭肥豬的價格。其實,蟾衣并不稀奇,而且,人工活蟾取的衣藥用價值很小,產品根本沒有市場。可以說除了爆炒種苗騙錢以外,這類項目的引種客戶,幾乎沒有看到誰能商品化養殖成功的例子。商品都是物以稀為貴,炒種只是短期行為,一旦供需發生變化,價格也就隨之發生變化,盲目引種必吃虧。例如烏雞、野鴨,由于環境、飼料、飼養周期縮短等諸多原因,使其自然風味保留甚少,已與草雞、家鴨價格相差無幾。所以建議您引種時多一點冷靜和謹慎,少一點沖動和盲從。
這類炒作甚至是欺詐的項目有幾個明顯特征:把養殖物故意改名,如地鱉蟲滯銷后,搖身一變以土黿繼續招搖撞騙;標榜一本萬利,承諾利潤水平;舉假例子,廣告中常見有些署名稱贊“某項目助他致富”的感謝信。
對此,投資者要進行詳細的論證,一方面通過上網查閱相關信息,了解市場、技術難度、曝光等相關事宜;另一方面,可以就養殖產品本身的價值、用途、市場等問題,請教相關的專家。如果自己多方面考察取得的信息和廠家的出入不大,并且項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再投資也不遲。
二、看行情。特種養殖業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哄而上,而且情況非常普遍。特種養殖引種貴,把握不好行情,沒等見效益,產品就沒了市場,前期的投資就白搭了。有的項目需要資金較多,如飼養波爾山羊、奶牛、肉牛等,很多投資者本錢少,趕不上好行情,后續投資就沒有了,結果前期的投入也白費了。
特種養殖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細致地調查所飼養品種的市場容量、銷售狀況、同行業的競爭力,以及在市場上暢銷時間的長短,預測市場可能出現飽和、滯銷的期限,以此來決定是否投資。在沒有端上餐桌、穿在身上之前,特養產品都不是最終商品,因此,也就談不上價值多少。如鴕鳥項目,引進一只進口鴕鳥需2萬元左右,飼養一公兩母的最小鴕鳥場,僅設備投資就需要上萬元。雖然我國已花巨資引進種鴕鳥,但出口創匯仍屈指可數。現在仍然有人大談鴕鳥渾身是寶,但實際上飼養鴕鳥投入大,飼養周期長,真正能作為商品銷售的卻很少。
特種養殖產品價格較貴,產品市場彈性較小。“少了是寶,多了是草”。因此,要認真分析市場的需求和容量,預測發展的趨勢和可行性,最好事先了解如下統計數字:1.一般居民的日常消費量和節日消費量;2.附近城市的銷售量;3.外貿出口的銷售量和可能發展的銷售量。
此外,投資者可以多訂些特種養殖方面的報刊,多參加養殖經驗交流會、博覽會,勤上網查詢有關信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再決定養殖項目,確保養殖成功。
三、自然環境要適宜。很多廣告中都有“南北適宜,不擇氣候”等字樣,這些純屬胡說八道。國家畜牧養殖中心介紹,大多數特種養殖項目都受地域、氣候等條件的限制,沒有或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項目。
適宜的氣候條件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動物的抗病力。反之,利用人造環境,不僅成本大,而且動物的抗病能力下降。造成各種疾病的發生,增大了養殖風險。如飼養毛皮動物,不適合在北緯30度以南的地區,否則會因冬季氣溫較高,造成所飼養的毛皮動物絨毛稀少,裘皮質量差,賣不上價;而養牛蛙最好是在黃河以南地區,因為那里高溫時間長,適宜生長,放在稻田里飼養,成本大大降低;如果在黃河以北飼養,高溫時間短,需要建大棚溫室,成本大。
對于這一點,投資者可通過兩個方式來考察:看同一地區是否有同行;到政府科研部門或者高校請教專家。如果項目不適合異地養殖,那么要考慮異地養殖的投資成本,如果利潤率較大,則可以考慮投資,如果利潤率較小,則放棄。
四、選擇良種。很多場家急功近利,為了節約成本,對養殖的動物進行近親交配,結果導致種群退化。在選種時,投資者最好在專家或同行的指導下,選用經國家有關部門鑒定的品種。這些品種多、種系純正,都是科研單位、教學單位和經過國家驗收認定的育種場內。在引種上,投資者絕不能貪圖便宜引進假種。社會上有許多昨天剛掛牌,今天就賣種的場家,應引起警惕。對此,在引種前,投資者應多考察幾個場家,然后到較有信譽的單位引種。引種時,投資者要查看場家的各種證件,此外,還要查看所引品種的檔案資料、系譜記錄、《特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等,以防止上當受騙。
五、克服一夜暴富心理。搞特種養殖,有些人就是沖著利潤高和致富快來的。其實,特種養殖的產品都具有特定的消費人群,除了人為的暴利時期,其產品價格和需求量都會受到市場規律的約束。產品過量,價格下滑是自然的。搞特種養殖不可求富心切,舉個養豬的例子,豬鏈球菌流行時,豬肉價格一個勁兒地往下掉。散戶們慌了,紛紛把豬往出拋,甚至連種豬也殺掉了。而那些稍微有點規模的豬場,都下工夫做好防疫,一只都不殺。結果,鏈球菌風頭過去了,豬的價格又抬頭了,散戶們后悔莫及,而豬場則卻發了。
中國狐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