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養三注意可免把虧吃
一、擺正位置
特種養殖業的市場特殊性決定了它只是常規畜牧業的有益補充,雖然它對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在畜牧業中仍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因此不能把它作為主業進行重點發展。
二、莫信炒作
由于一些媒體的盲目宣傳和過分炒作,一些農民致富心切,盲目引種,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如海貍鼠、黑螞蟻、白玉蝸牛(福壽螺)等特養項目。
廣告宣稱白玉蝸牛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在國外和沿海地區供不應求,但實際上白玉蝸牛口感較差,市場很小。
任何商品都是“物以稀為貴”,“炒種”只是短期行為,一旦供需比例發生變化,價格也就隨之發生變化,盲目引種者往往多吃此虧。例如烏雞、野鴨,由于環境條件變化、飼料變化、飼養周期縮短等諸多原因,使其自然風味保留甚少,目前已與草雞、家鴨價格相差無幾。
三、勿盲目發展
由于各地發展特種養殖業一哄而上,養殖戶缺乏必要的養殖知識,再加上引種較貴,大部分養殖戶采用近親雜交的方式,結果造成特養品種的退化,特種養殖帶來的回報大多不盡如人意。
任何特養產品在沒有端上百姓餐桌、穿在人們身上之前,都不是最終商品,也就談不上價值多少。如引進一只鴕鳥需2萬美元左右,飼養一公兩母的最小鴕鳥場,僅設備投資就需要萬元。雖然目前我國已花巨資引進種鴕鳥,但出口創匯仍屈指可數。現在仍然有人大談鴕鳥渾身是寶,實際上飼養鴕鳥投入大,飼養周期長,真正能作為商品銷售的很少。
因此,選擇特養項目不能只看眼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要有長期打算,更應考慮我國目前的國情和你自己的經濟實力、飼養環境條件以及飼養經驗等。(中國牧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