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裘原料皮的質量要求
1、毛的長度:決定整個毛被的厚度,還關系到毛被的美觀性、柔軟性。毛的長度以冬季長絨達到成熟階段的最大長度為標準。
2、毛的密度:指單位面積中毛的數量(根/cm ),它決定毛皮保暖性的好壞,不同獸類,不同部位毛的密度都不同。
3、毛絨的粗細度和柔軟度:指同一獸類毛絨相比較有粗細之別。毛絨較粗的 毛被彈性好,但美觀性較差,毛絨較細的毛被,其毛被較靈活、柔軟、美觀。一般來說,毛細絨足的質量好,毛粗絨疏的質量差。
毛被的柔軟度,主要取決于毛干粗度對長度的比例以及針毛和絨毛數量(組成)比例,多半采用毛的細度(微米)與毛的長度(毫米)之比作為柔軟系數來表示。實際操作時可用手指撫摸毛被,通過感覺來確定。大體分為柔軟如棉(細毛羊、毛絲鼠、獺兔等),柔軟的(紫貂、石貂),半柔軟的(水貂、水獺等),粗硬的(旱獺、海貍鼠、獾等)4種。不同毛皮動物的毛干細度和針、絨毛比例差別很大。水貂針、絨毛的比例為針毛1.7%,絨毛98.8%;銀黑狐分別為2.4%,97.6%;貉分別為 4.5%,95.5%;海貍鼠分別為2%,98%。
4、毛的顏色與美觀度:毛被的天然顏色,在鑒別毛皮品質時起重要作用。毛纖維的顏色是由皮質和髓質層中存在的色素決定的。黑色素和棕色素是基本色素,其他顏色是以這兩種色素的含量和混合程度來調節。色素有顆粒狀和擴散狀兩種狀態,前者產生較暗的顏色,后者產生較淡的顏色。毛的光澤與毛表面鱗片排列疏密貼緊程度有關,一般來說,鱗片越稀,越緊貼在毛干上,表面就平滑,反光就越強,
光澤就越亮,所以粗毛,針毛的光澤比較強。毛被的顏色、光澤關系著毛皮的美觀程度。不同的毛皮有其獨特的毛被色調,因此,對毛色的要求,在于毛色是否與動物形態特征相符,毛色正不正。凡是毛色一致的獸類,要求全皮的毛色純正一致。尤其是背、腹部毛色一致。不允許帶異色毛,不應有深有淺。如果毛色是由兩種以上顏色組成的,應當搭配得協調,構成自然美麗的色調。帶有斑紋和斑點的獸類,應當是斑紋、斑點清晰明顯,分布均勻。具有獨特花紋和斑點的獸,其形狀、數量多少以及分布狀況就成為鑒定毛皮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5、毛的彈性和成氈性能:彈性好的毛被靈活、松散、成氈性也小,一般毛纖維 越細越容易成氈。用化學藥劑處理后的毛,則降低成氈性。
6、皮板重量與面積:皮板的重量與厚度、面積成正比關系。
裘皮減重與增大面積的原因當然與皮板本身的結構和厚度有關,但新工藝的綜合技術措施(外因)也是不可忽視的。加工前后皮重與面積變化規律可作為衡量鞣制效果的依據之一。
7、板質和傷殘:板質的好壞取決于皮板的厚度、厚薄均勻程度、油性大小、板面的粗細程度和彈性強弱等。皮板和毛被傷殘的多少、面積大小及分布狀況,對制裘質量影響很大。因此,傷殘也是衡量制裘原料皮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
來源:《特種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