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賺錢的并非特種養殖
近年來,野豬、野雞、鷓鴣、肉食犬等特種養殖品種紛紛走進農村,給農民帶來不少“實惠”。但面對日益熱鬧的特種養殖業,人們更應冷靜思考。
特種養殖業是常規養殖業的補充,處于相對次要地位。但農民普遍存有一個誤區,即把特種養殖看成迅速致富的捷徑,加上一些媒體過分炒作,致富心切的農民很容易“誤入歧途”。遇有新品種往往一哄而上,盲目引進,忽略專業知識、技術的及時補充。還有不少養殖戶采用近親雜交的方式擴大規模,造成品種退化。-些曾養過貂和鴕鳥的養殖戶親身體驗過特種養殖的“跌宕起伏”后說,初搞特種養殖,因為信息閉塞,技術不到位,風險往往很大,有時候還不如大量養雞鴨來錢快。
業內人士認為,搞特種養殖必須先看準市場。“新、奇、特”本來是特種養殖的三大優勢,但若遇突發情況,如前兩年非典,消費者對野生動物的“反胃”現象使市場需求大大“縮水”,“新、奇、特”反倒成了絆腳石。
因此,養殖戶在發展特種養殖時,一是要有風險意識,再就是要提高市場把握能力。專業人士建議:對于發展特種養殖這一行業,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協調力度,爭取讓整個行業聯合起來,組建行業協會,引導養殖戶走產、加、銷一體化之路,這樣才能使這一行業更加健康持久地發展下去。摘自《農村養殖技術》
河北省畜牧獸醫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