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養之路怎么走
特種養殖是近十多年來崛起的新興產業,我國從1982年興起養鴿熱揭開了特種養殖的帷幕,至今已形成特種禽類、特種獸類、特種水產并駕齊驅的格局。
特種禽類:自從1982年至今,我國養鴿業已歷經三起三落,當前乳鴿市場穩中有降,全國存欄種鴿近200萬對,市場供求平衡。1986-1987年,廣東率先從美國引進美國鷓鴣、美國雉雞(山雞),繼而鷓鴣熱、養雉熱風靡全國,至1993-1994年跌入低谷。當前,這兩個品種已進入商品化生產。廣東市場每只商品鴣批發價8元左右,商品山雞每500克8-10元。珍珠雞、鵪鶉、野鴨也早已形成商品化生產。1992年底,廣東率先引進非洲鴕鳥,1993-1996年鴕鳥養殖一哄而上。當前,全國有鴕鳥養殖場400多家,存欄鴕鳥約20萬只,約占全世界總數的20%。盲目過熱的發展,加上國內尚未形成皮毛的開發與加工能力,鴕鳥價值難以實現,使鴕鳥養殖業在1997年跌入低谷。
特種獸類:近年來,全國養鹿業方興未艾,據悉,全國存欄茸鹿約47萬頭,年產鹿茸近百噸,產地主要分布在東北、新疆、內蒙古、青海、山西、臺灣等省區。但世界鹿茸市場競爭激烈,我國養鹿業正面臨挑戰。我國養狐業也幾經興衰,1997年出現升溫,全國狐皮年產約40萬張,創歷史最高紀錄。但養狐宜在北緯30度以北,南方養狐皮毛質量較差。海貍鼠曾在我國形成熱潮,但由于商品海貍鼠難以為大眾化市場所接受,早已被淘汰出局。
特種水產:1985年前后,養鰻業、養蝦業、養蟹業、珍珠養殖業先后在各地崛起,至今都已經歷了起起落落的市場風波。1993年,我國1噸鰻魚最高價曾賣到20多萬元,而去年鰻魚市價大跌,每噸日本大鰻從7萬元跌至4萬元,歐洲鰻從10萬元跌至3萬元,1999年至今我國養鰻業跌入低谷,陷入困境。1990年,甲魚養殖在我國興起,我國甲魚年產量已從1990年的約千余噸猛增到1999年的3萬噸。受東南亞各地洋甲魚源源進入廣東市場和我國甲魚產量大幅度增加的影響,每公斤甲魚市價已從初期的600元連續下跌到目前的100-120元,接近成本價。甲魚苗也從原來的每只35元跌到3-5元。近年來,螺旋藻、鮑魚、七星魚的養殖逐漸興起,目前鮑魚、七星魚這兩個新品種市場仍較稀少。
特種養殖已成為前景看好的新產業,在我國養殖業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為了進一步使特種養殖業能按市場規律協調發展,提出如下建議:1、科學決策,穩中求勝。投資時應對項目、品種在宏觀和微觀上進行綜合分析,向專家、行家請教。2、提高品種的含金量,形成名牌產品。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才能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優質名牌產品。3、分析市場,開拓市場。市場是無情的,也是有其必然規律的,在種苗階段物以稀為貴,但到商品化生產階段。市場供應量驟增,甚至供大于求,價格必然下跌。市場對每個品種的需求都是有限度和變化的,有時甚至出人意料、應客觀地把握市場動向,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多我轉”。4、開發精深加工、形成產業化。我國養鴕業陷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鴕鳥的皮毛加工跟不上所致。5、強化行業管理。畜牧主管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和協調,加強對種用場企的管理,實施定期鑒定、驗收制度。同時應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提高品種生產性能,促使行業正常發展。
中國特種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