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業 不是夕陽產業
從2006年國家對皮革行業政策做出大調整起,到如今深陷全球經濟危機,高速發展了近三十年的中國制革業,現在正面臨嚴峻地挑戰。整個行業企業大面積停產、減產,還有一部分企業支撐不住被迫倒閉,能夠過得去的制革企業比例僅占10%。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打壓,令整個行業處于一片迷惘之中。形勢到底如何發展,國家對制革業的最終態度會如何,我們該何去何從?為了理清思路,正確地認識中國制革業的發展前景,筆者特地向新當選的廣東省皮革協會制革專業委員會會長胡章根老前輩請教。胡老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踏入制革業,至今已四十多年,老當益壯的他,始終堅持在制革第一線,仍然每天堅持在制革廠上班,還親自參與新產品的研發和工廠的日常管理。在接受筆者的采訪時,他還不時地處理工廠事務,對于企業和行業的發展,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始終執著、淡定和從容。
對制革業,他抱有深厚的感情,受他的影響,他的家人都愛上了這一行,共有十多人投身到制革生產中,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制革世家。胡老對制革業40年的堅守和一往情深,為所有制革同行樹立了榜樣,也激勵著我們對行業前景抱有信心——制革業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
40年的經驗是我們堅定信心的源泉
據胡會長介紹,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江西像全國各地一樣,為了發展工業,增加產值和創匯,在國家的大力號召和鼓勵下,在南昌、贛州、吉安、新余等地,興起了幾十家小型制革企業。當時的生產條件比較簡陋,基本上以手工操作為主,且生產的皮革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生產國家財政補貼的豬皮革,其中又以豬皮手套革居多。當時,滿腔熱情的胡老先生,響應政府號召,積極投身到制革生產中,成為一名光榮的制革產業工人,從此與制革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勤奮,刻苦鉆研,精通業務,胡老很快從一名制革工人升任為當時的南昌制革二廠的廠長。到1990年,又被提升為江西省皮革公司的總經理,到今天,當年各省級皮革公司的老總,也僅有胡老一人仍然堅守在制革第一線,并成功開拓出一片新天地,這也是筆者特地采訪胡老先生的一個原因。
隨著南方皮革市場的日新月異,特別是廣東皮革業的蓬勃發展,皮革市場的需求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快胡老就按捺不住了。1997年,年過半百的胡老,毅然辭掉鐵飯碗,南下廣州,創立了廣州新星皮廠有限公司,從此以后,他迎來了在制革事業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根據市場需求,當時的新星皮廠把主導產品定位在牛二層反絨上。這對胡老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品種,因為他在江西一直做豬皮革。
但制革技術在很多方面具有相通性,尤其是胡老是從工人、技術員、管理者、市場營銷一步步走過來的,所以他拿出當初進入皮行時的拼勁,親自帶隊鉆研,硬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成功地完成了從豬皮制革到牛皮制革的轉型,開發出了眾多品種的牛二層系列產品,迎合了市場需求,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發展到現在,在牛二層反絨系列產品的基礎上,他又陸續開發出了各種牛覆膜革、羊反絨和頭層牛巴革、瘋馬皮等各種風格的粒面皮革。在業務上,他逐漸摒棄一些不正規的小合作伙伴,與外貿皮革制品企業,主要是外貿鞋企結成了穩固的業務合作關系,從而使新星皮廠有限公司成為一個兩頭在外(生產原料全部進口,產品全部通過業務合作伙伴手冊結轉出口)的國內皮革來料加工企業——全球采購、行銷全球。并使公司一直保持了健康的發展勢頭,就連2006年國家出臺的、給眾多外資制革企業造成嚴重困擾的皮革新政,也沒有給新星造成絲毫影響,反而進一步凸現了新星模式的優勢。
盡管這次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也給新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由于廣泛的人脈和業務合作關系,新星正常的生產經營并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2008年,在行業最困難的時期,新星又在廣州太和新建了一家制革廠,并正式投產,該廠與在嘉禾的老廠遙相呼應,上演了在逆境中成功擴張的佳話。特別是整個行業和市場普遍低迷的時期,許多制革廠都在壓縮產量,力求自保,而新星卻反其道而行之,并取得了成功,實在難能可貴。尤其是在行業最困難的時期,新星卻取得了令人嘆服的成績,如2006年,新星被評為廣東省制革10強企業,并被推薦為廣東省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今年2月,廣東省皮革協會制革專業委員會成立時,胡老又被推薦為首屆會長,這一切成績是如何取得的呢?“三本”原則成就新星強大的競爭能力
提到剛到廣州創業時遇到的最大困難,“關鍵是資金”,胡老脫口而出。由于他本人是搞技術出身的,出來時是白手起家,資金成了最大的困難,好在由于他在制革行業打拼多年,積累了相當的人脈和業務關系,特別是贏得了良好的信譽,當時的商業氛圍也比較好。鑒于創業初期相當困難,不少供應商都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不管是原料皮、皮化,還是設備供應商,大多是先供貨,后付款,這樣才使新星在創建初期能頑強地挺過來,終于有了今天的成績。回想當年行業同仁的大力支持,胡老感慨不已。
這么多年一路走來,基本上沒有遇到大的波折。對于兩頭在外專做來料加工的制革企業來說,2006年的皮革新政,2008年國際原料皮價格大跳水,都沒有對新星造成大的沖擊。這與胡老多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對行業有著深刻地了解,和他高度的警惕性,以及善于審時度勢是分不開的。
胡老說他并不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但他做事嚴謹,時刻關注市場和社會的發展,尤其關心國家大事和國家政策,這對企業發展中一些關鍵階段的決策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新星穩步發展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市場需求細分、產品多樣化,流行周期加快,為了應對市場變化,新星不斷地開發新產品。眾多的產品品種,總有一些是客戶需要的,東方不亮西方亮,這種強大的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總能保證及時提供給客戶滿意的產品,所以,新星的合作伙伴一直比較穩定,從而成就了新星的穩步發展。我們只是想得多一點,做得專一點,加上兢兢業業,與客戶誠信合作,因此保證了企業的發展。
談及新星到廣州這十多年的穩步發展,胡老認為這應歸功于他一貫堅持的“本人、本錢、本行”原則。所謂本人,就是技術和管理都是仰仗自己的公司,不過多地依賴別人和供應商,一定要牢牢抓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制革生產是技術加經驗的積累,外人很難對一家制革企業做出最合理地科學決斷。本錢,就是用自有資金來發展,從來不靠借貸。新星除了創業初期資金困難,接受一些供應商先供貨后付款外,后來從沒有借貸過。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所以到目前為止,企業沒有出現過資金鏈斷裂的問題,這保證了新星的健康發展。本行,就是多年如一日地堅持在本行業發展,絕不朝三暮四,向其它行業盲目擴張。新星不僅專注于制革本行,而且主要做牛皮鞋面革,很少涉及其它皮革產品。這就使新星在做專做強方面優勢明顯,在業界是少有的理智者,也因此在一次次市場波動和政策調整中游刃有余,處變不驚。
制革業在中國有得搞
近幾年來,國家的皮革新政似乎在限制制革業的發展,經濟危機將皮革市場拖入低谷,皮革業陷入利潤崩潰的邊緣,這一切,讓企業感到皮革業好像是夕陽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堪憂,然而,撥開暫時籠罩在制革業頭上的陰影,我們就能發現一片明朗的天空。首先,國家近年的皮革新政,主觀上并不是限制或禁止制革生產,只是通過國家政策的引導,來解決制革生產所帶來的污染問題。而制革污染并不是癌癥,是完全可防、可治、可達標的。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和美國,仍然允許制革業存在,且相當發達,按道理講,這些發達地區對環保要求得更嚴,制革業都能生存,就很能說明問題了。而新星胡老經常關心社會新聞、熱點問題,關注國家政策,從而審時度勢,及早下手解決環保問題,才沒有使這一問題成為新星發展的絆腳石。所以,業界應該學習這種審時度勢的思維,積極行動起來解決這一頑癥,才是根本,不要再存任何僥幸。其次,目前市場低迷,是經濟發展規律的正常體現,有低谷,就有高潮,市場經濟的波浪形曲線發展是客觀的,我們完全有信心期待市場好轉。
特別是皮革制品,大多是民生必需產品,有著客觀的剛性需求,只要人類還要穿鞋,它就不會消亡,所以,制革業只會不斷發展進步,永遠都不可能是夕陽產業。最后,皮革業的利潤困境,是任何一個成熟行業和市場的共性,其它行業都會或早或晚地迎來暴利時代的終結,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調整經營策略和產品結構,升級生產技術和產品換代,完善科學管理機制,促進創新發展,才是皮革行業發展的根本。
胡老指出,有一種世俗的觀點,認為制革業是傳統產業,技術含量低,這完全是對行業缺乏深刻地認識,有可能會誤導決策者對行業發展政策的制定。實際上,制革業是一種技術含量極高的時尚產業,它既傳統又專業,是“技術+經驗”的積累。從生皮到皮革制品的生產,貫穿了豐富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知識,其技術含量不比任何一項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低。皮革制品不管是原始社會中用以保護人類,還是現代社會時尚元素的組成部分,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直到現在,其特殊性能還用在包括國防領域等方面,是其它材料難以替代的。同時,皮革行業的國際化,也是目前全球最成熟的行業之一,我們沒有理由不對這一行業表示尊敬。
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汽車和房地產受的影響最大,相應地,上游行業沙發革和汽車革生產廠家也受到拖累,但鞋革、包袋革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皮革產品,則可能很快迎來復蘇,這是不容置疑的。
中國人口眾多,對皮革的需求肯定會逐步增長,而世界經濟的前景,在全體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最終肯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皮革業已打下了雄厚的產業基礎,制革業在中國有得搞,這一點是不用質疑的。
再回頭來看新星,由于兩頭在外,在行業中,有不少人可能不知道新星,因為它幾乎沒有中間環節,在全國皮革市場上,也沒有一個門店,更沒有一個代理經銷商。同時,新星的產品是一些傳統品種,沒有過分的新、奇、特。但新星做到了多年如一日地健康穩定發展,在市場變化莫測的今天,看似平淡的一點,卻顯得異常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