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畝均增效三百元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要求創新科技服務與推廣
自2005年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啟動以來,全國漁業科技入戶示范縣漁業生產增效27.5億元,平均每個縣節本增效7432萬元;漁業科技入戶示范縣畝均增產在20%以上,畝均增效在300元以上,廣大漁民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實惠。這是記者從9月17日在河北省滄州市召開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服務與推廣工作會議上獲悉的,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會議上強調一定要加強漁業科技的服務與推廣創新。
張桃林充分肯定了近年來以中國水科院為代表的全國漁業科研機構所發揮的技術主體作用。他指出,科技服務和技術推廣歷來都是農業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為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廣大漁業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漁業科技對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加直接,也更加明顯。
張桃林強調,加強科技服務和推廣是漁業科研機構的歷史使命。他要求中國水科院不僅要做水產科研的國家隊,而且要成為成果轉化的主力軍,要發展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重要力量。要繼續積極參與和推動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科技服務與推廣的力度,鼓勵更多的科技人員深入漁村、漁區,深入生產一線,在總結現有模式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積極探索農業科研單位開展技術推廣和科技入戶的新途徑。
據中國水科院院長張顯良介紹,水科院組建了科技服務百人專家團,面向全國漁業主產區和重點養殖區域生產第一線,采用專家現場指導、遠程網絡咨詢、專題培訓講座、編寫技術手冊、贈送圖書資料等手段,廣泛開展了漁業科技入戶和新型漁民培訓。同時,以面向產業、促進科研與生產對接為目標,水科院在全國開展了廣泛的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有效拓展了成果轉化途徑,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平臺初步形成。水科院的許多重要科技成果如對蝦、大菱鲆、鱘魚等優良品種繁育,淺海生態養殖、工廠化養殖、微生物制劑、無公害漁藥等健康養殖技術、貝類凈化技術、海洋生物酶的開發利用技術等,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
會上還發布了主要養殖品種健康養殖培訓教材和技術手冊,推介了中國水科院科技服務百人專家團。
輸入: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