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肉鴿養殖存在的問題
種鴿品種混雜、退化、遺傳性能下降等因素對生產效率的影響
我國現有種鴿品種主要有:一是引進國外品種,如美國王鴿、法國卡奴鴿等優良品種;二是國內地方品種和國外引進品種的雜交品種,如石岐鴿、佛山鴿、深王鴿、泰深鴿、良田王鴿;新疆地區還有塔里木鴿等野生品種。長期以來,肉鴿養殖規模遠小于肉雞、蛋雞、水禽等家禽,加之飼養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指導,導致品種混雜。大多數種鴿養殖企業和農戶都是通過自繁自育來實現的,近親繁殖使種鴿遺傳性能下降,后代生產能力下降。
飼養管理模式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肉鴿產業雖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以傳統飼養模式為主,規模較小,飼養管理水平較低。肉鴿飼養管理研究相對于普通家禽,如雞、鴨、鵝等。目前我國肉鴿營養標準尚處于粗放狀態,主要依靠飼養員經驗喂養,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精細營養標準。結果表明,同一品種在不同飼養場表現不一致,生產潛力不能充分發揮。其次,管理相對滯后,肉鴿養殖規模較普通家禽小,分布分散,導致疫病管理不夠精細,免疫程序也不規范,疫苗管理粗放,飼養成本相對較高。由于衛生防疫體系不健全,導致肉鴿發病較多,病情復雜。
養殖人員普遍知識水平低
目前我國肉鴿養殖主要以農戶、小型企業為主,規模小、從業人員知識水平普遍偏低、專業水平較低,是造成肉鴿產業品種雜亂,飼養標準不統一,生產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產能下降、研究成果較少的因素之一。
相對較少的研究投入和產出
近年來,隨著肉鴿需求量的增加,肉鴿產業的技術研究受到相關科研機構的重視。目前肉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育種、營養、飼養模式等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是,與雞、鴨、鵝等家禽相比,國家和省里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一般養殖企業以生產效益為主,科研投入較少。這也是肉鴿產業發展緩慢、科研成果不多的重要原因。
自動化程度低,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
肉鴿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普遍低于普通家禽。長期以來,我國肉鴿養殖主要以小型企業和農戶為主。像上海和廣東這樣養鴿較多的省份,一般都是成百上千對的規模較大的種鴿企業。目前肉鴿養殖仍以傳統飼養為主,飼料和保健砂主要采用傳統人工喂養,部分企業已實現自動化。但與肉雞、蛋雞產業相比,規模化、標準化、自動化操作模式仍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