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鴿子”大產業:“世界客都”深山肉鴿飛上大灣區餐桌
荒山上蓋大棚、搭鴿舍、養肉鴿,再通過數字平臺監測和品質篩選,深山里的肉鴿“飛”上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餐桌。
“在港澳市場,250克和350克包裝的紅燒乳鴿比較受歡迎。”廣東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波近日對記者介紹道,該公司的現代化養鴿基地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之一。
記者近日走訪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羊嶺村,只見山頭上搭建起占地6000平方米的肉鴿養殖基地,工作人員正忙于給肉鴿喂食和記錄鴿子養殖情況,鴿棚上面還搭建了藍色光伏板用作發電,不遠處建有一個小房子作為肉鴿銷售的直播平臺。
“世界客都”廣東梅州四面環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田少、交通不便、渠道不暢和信息不通等現實制約著當地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
傳統上,興寧市的村民都有飼養鴿子的習慣,大多以家庭農場方式經營。“以前農戶養殖鴿子都是散養型的,就在自己家屋頂養百來只維持基本生活,規模小、水平低。”陳偉波介紹說,當時很多村落都比較貧困,自己小時候吃過很多苦。
10年前,出于對家人和家鄉的情感,陳偉波舍棄在城市外企的就業前景,決定回鄉創業。“叔叔從小把我撫養長大,之前他養了一些鴿子,但是陷入困境,想回來幫他。”陳偉波稱,創業前在市場進行調研,發現當時廣州有200多家專門吃鴿子的餐廳,肉鴿產業市場大。
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陳偉波來說,跨行養鴿子并不輕松。創業前3年,陳偉波每天都待在鴿棚,學習養鴿技術,并報考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通過理論結合實踐,掌握養鴿技術。
在興寧市相關部門和廣州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公司先后解決了資金、土地、銷路等問題。
“以前需要自己跑市場,現在官方通過資源整合,幫助農戶拓寬渠道,降低養殖成本和銷售價格,同時提升技術,實行標準化的現代化養殖。”陳偉波表示,肉鴿產品具有綠色天然的屬性,而且有一套肉鴿飼養標準,并定期接受海關部門的檢測,產品符合港澳市場的要求。
從城市返鄉的陳偉波,借助鴿子的翅膀,又飛出了大山。如今,陳偉波創立的肉鴿品牌年銷量達200萬只,年營業收入6000多萬元人民幣,產品出口到港澳地區,并帶動梅州3339名貧困戶實現脫貧。
貧困戶鐘會權是肉鴿基地的飼養員,通過4個月的技能培訓正式上崗,“如今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有時間照顧小孩,實現家門口就業。”鐘會權稱,此前缺乏的不是技能,而是機會。
據介紹,除了聘請貧困戶工作外,興寧還提供多種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包括為貧困戶提供種鴿、飼料、技術等,再由公司統一銷售合格肉鴿,貧困戶獲取收益;鴿棚光伏發電為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等。
據統計,龍田鎮目前有10多家規模較大的肉鴿養殖廠,全鎮種鴿近75萬對,從最初的散養逐步發展到規模經營。
廣州市駐興寧扶貧工作組組長藍藍稱,下一步將做長產業鏈,實現產品多樣化,研發和生產各種口味的“即熱鴿子湯”,進一步提高產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