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國:回鄉搞養殖 “鴿”舞新天地
近日,記者走進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引馬鎮李橋村村民李愛國的養鴿大棚,棚內鴿子的“咕咕咕”聲不絕于耳。李愛國正忙著給鴿子投放飼料,一只只鴿子爭先恐后地在食槽里啄食。
談起養鴿子的初衷,李愛國告訴記者:“不想在外面‘飄’了,就想在家里干點自己喜歡的事,趁著年輕拼一下,免得以后遺憾。”
李愛國今年36歲,和村里很多年輕人一樣,一結束學業便外出打工謀生。憑著一股子干勁,李愛國在北京擁有了一份薪水很不錯的工作。盡管如此,作為“北漂”一族的李愛國卻仍不甘心。
“我覺得自己在外面干得再好,也是給別人打工,離家那么遠,也不能照顧家人。”李愛國說。
李愛國從小就喜歡鴿子,而且小時候還有一個夢想,長大后養一大群鴿子賺錢。正是這個夢想,給了李愛國啟發,讓他萌生了回家鄉養鴿子的念頭。從此以后,工作之余他便開始在網上和書上學習關于肉鴿養殖知識。
2018年春節,李愛國回家過年時,看到引馬鎮黨委政府利用扶貧資金在村里蓋起了扶貧大棚,他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便想著租賃大棚養殖肉鴿,也省去了自己建棚的投資。
然而,當李愛國要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家養鴿子時,家里一下子掀起了軒然大波。“家里人覺得我好不容易離開農村,在北京有份好工作,說什么都不同意我回家養鴿子。”李愛國說。但是,李愛國主意已決,即便是家人反對,他還是辭去了工作。
2018年5月,李愛國在村里租賃了一個扶貧大棚,并對大棚內部進行了改造,購買了養鴿子需要的設備和300多對鴿子。養鴿子是一樁非常累人的活,但為了節省開支,李愛國既當技術員,又當飼養員。剛開始養殖時,缺乏技術和經驗,李愛國每天都要眼睜睜地看著十幾只鴿子死掉,他急得整夜睡不著,在網上查資料,找專家請教,終于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李愛國告訴記者,要想將鴿子喂養好、不生毛病,飼料是關鍵。“麥子、豌豆屬于涼性,玉米屬于熱性,冬天鴿子需要熱量,玉米要多喂一點,夏天氣溫高,要多放些麥子和豌豆。”李愛國毫無保留地道出了自己的養鴿之道。
防疫是養殖業中最難闖的關。在飼養鴿子的過程中,李愛國探索出了一套預防鴿子疾病的方法。他告訴記者,鴿子和其它畜禽類一樣也會患感冒。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除了打預防針還要給鴿子加強營養,這樣養出來的鴿子,沒有任何人工添加的激素和藥物殘留,消費者吃著才放心。
李愛國養殖鴿子,冬季主要賣鴿子蛋,其他季節賣幼鴿,大都銷往上海等南方城市。一枚鴿子蛋售價3元錢左右,一只乳鴿20元錢左右,效益非常可觀。
看到李愛國靠養鴿子走上了致富路,李橋村村民李永光也辭去了在外地的工作,跟李愛國學習養鴿技術,李愛國將自己的養殖經驗毫無保留地都傳授給了他。在李愛國的帶動下,李橋村目前已發展到3家養殖戶。
“下一步,我準備擴大養殖規模,除了養殖肉鴿,再養一些觀賞價值比較高的鴿子,拓寬銷售渠道。”李愛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