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外漢”到養鴿能手,王智園的養鴿致富經
“我現在養了12000對種鴿,每月出欄乳鴿20000只,平均能賣9元一只。”日前,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彰加鎮樓影社區3組王智園的養鴿基地內,他算了一筆收入賬,對產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王智園正在給鴿子喂食
多年來,王智園扎根家鄉,潛心創業,從“門外漢”變成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彰加鎮是仁壽養殖乳鴿最早的鄉鎮,通過20余年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有存欄種鴿超25萬對,年出欄商品乳鴿一千萬只左右,養殖戶達103戶。喂養乳鴿成為彰加鎮最大的支柱產業。
2009年,當時年僅22歲的王智園走上了創業的道路,開始養鴿子。“那時候抱著一腔熱情,總以為什么事情都很簡單。”王智園說,剛開始時,自己只養了2000對種鴿,結果在搬進新場地時,陸陸續續死了1200對左右。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王智園到處咨詢當地有經驗的養殖戶,最終發現是因為新修的場地濕度太大,讓鴿子們集體“感冒”了。
吃一塹,長一智。在養殖鴿子的道路上,王智園再也不敢掉以輕心。為了觀察鴿子長勢,他開始吃住都在基地里,同時,詳細記錄鴿子的各種數據。空暇的時候,他就去請教專家或者自己上網學習。
年復一年,王智園的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他的基地規模也從2000對種鴿,擴展到現在的12000對。同時,他積極開拓銷售市場,每年都將乳鴿銷往全國各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各地很多乳鴿市場停止收鴿子,乳鴿價格大幅度下滑,很多養鴿戶無法支撐。
見識到單打獨斗的風險后,王智園牽頭成立了仁壽縣華仁鴿王專業合作社,帶領全鎮養鴿戶提高乳鴿養殖品質,抱團發展,取消中間環節,規范養殖。
合作社成立后迅速開展工作,首先解決養鴿存在的環保問題。“我們對社員的養殖場逐戶排查,要求養殖場必須進行規范的雨污分離,做到雨水不進入鴿場,鴿糞每天收集運走。”王智園說,同時,引進先進發酵技術,將鴿糞變成高質量有機肥,再分發給社員,用于農作物生產,最大化利用鴿糞。
為了解決品質問題,王智園帶頭拓展高端消費市場。在全國引進優質品種,逐步淘汰低質品種,且堅決做到原料喂養,決不使用飼料和激素,真正做到綠色養殖。
不僅提供技術和銷售指導,王智園的基地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工作崗位。樓影社區54歲的村民劉澤均和妻子都在王智園的基地里負責喂養鴿子,工資每個月加起來有1.4萬元左右,和以前在沿海務工收入差不多,兩人都感到非常滿足。
“我們正在積極向政府及相關部門申請加強凍庫及初加工設施建設,以便于徹底解決養鴿市場價格波動大的風險問題。”王智園充滿信心地計劃著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