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億農民將直接受益于基本藥物制度
備受社會各界期待和矚目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終于出臺了。作為此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4個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出臺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這項制度能否真正解決人們反映強烈的看病貴、買藥貴問題?廣大農村消費者從這一制度的實施中能獲得哪些實惠?如何確保農民真正用上這些基本藥物,并確保基本藥物的質量?針對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日前記者采訪了政府有關負責人。
制度保障用藥不再貴
■今年30%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開始實施
■實行零差率銷售,藥價整體降幅可達25%
■中成藥占1/3,首次將中藥飲片納入目錄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時間表:2009年,每個省(區、市)在30%的政府辦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并實現零差率銷售;到2011年,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實施規范的、覆蓋城鄉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由于制度設計強調“基層和基礎”,專家指出,廣大農民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農民得到的實惠,簡單地說,就是吃藥不再貴。”衛生部藥政司司長鄭宏對此進行了詳細解釋。這一制度實施,藥價明顯下降,原因有三:中成藥占藥品目錄1/3,并首次將中藥飲片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藥具有簡、便、驗、廉等特點,必將降低農民的用藥負擔;在政府舉辦的縣鄉村基層醫療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取消15%的藥品加成,進價多少、賣多少,藥價至少能降低15%;國家出臺零售指導價,各省通過網上集中招標采購,藥價將能再下降一部分。
另一方面,實施意見中規定,基本藥物將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鄭宏說,基本藥物同樣全部納入新農合的報銷目錄中,國家還將不斷提高籌資水平和報銷補償水平,減少農民的自付比例,從而減輕農民的用藥負擔。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許嘉齊援引有關專家預測,此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價整體降幅可達25%。他認為,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基本藥物制度的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對藥品報銷支付水平的逐步提高、制藥產業的集中度大大提高、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作用進一步顯現,今后人民群眾在基本醫療用藥的保障上還會得到更大的實惠。
許嘉齊強調,啟動實施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的更大的意義,不只在于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藥價降低了,而是黨和政府要從制度上、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用藥權益,使人民群眾的治病用藥能夠有的用、用得起、用得好。
國家制定合理價格
■省級網上公開招標,統一配送
■公立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配備使用目錄藥
■文件將剛性約束規范醫生用藥
為確保農民真正用上這些基本藥物,許嘉齊指出,我國為此在基本藥物的目錄制定、生產、流通、使用、定價、報銷、監測等各個環節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從而形成有效的制度效應將廣大農村消費者的用藥權益“落到實處”。
“我國有4700多家制藥企業,存在的不是現有藥品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而是總體產能過剩、生產集中度過低的問題。”許嘉齊說,從總體看,自己并不擔心醫藥企業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能力不足,而是要通過實施這一制度,推動醫藥企業的兼并重組,促進醫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醫藥企業的競爭力。要采取各種措施、利用各種政策引導,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動醫藥企業的積極性保障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
此次實施意見明確,國家要為基本藥物制定零售指導價格,而不是一味強調低價,這既是為保證基本藥物的質量,也是為讓醫藥生產流通企業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這對調動醫藥企業生產和配送基本藥物的積極性、促進我國整個醫藥行業的創新和長遠發展都是必要的。
實施意見要求,實行省級集中網上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并要求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基本藥物。配備了基本藥物,患者能否用得上,“醫生手中的一支筆很重要”,鄭宏形象地說。為確保醫生優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藥物,衛生部正在組織專家抓緊制定《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國家基本藥物處方集》兩個技術性文件,并將于11月底編寫出來,力求形成對醫務人員使用基本藥物的一種剛性約束。
當然實施零差率銷售后,基層醫療機構的收入將受到很大影響,鄭宏指出,國家和地方財政都將加大財政投入,國家財政將從為醫改專門增加的8500億投入中拿出一部分,地方財政也會進行配套投入。
層層制度設置確保用藥放心
■千名專家參與目錄遴選,200名基層專家投票產生
■對招標企業生產全過程實施監管
■規范藥品運輸、使用過程的環境要求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品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確保基本藥物的質量,讓農民用上放心安全的藥品,專門負責藥品監管工作的許嘉齊對此最有發言權。
他介紹說,要特別重視基本藥物質量安全問題,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啟動實施,基本藥物的使用量和覆蓋面會大大增加,在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引發嚴重后果,要采取各種措施確保基本藥物的質量。
“我國上市的藥品有16000種之多,在如此眾多的藥品中,政府組織專家從中遴選出最適合基本醫療需要、最具安全有效性、最具價格優勢、最具風險效益比等可謂“最優”的藥品作為基本藥物,可以說在這些藥品未使用之前,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許嘉齊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選出“最優”藥品,我國從組建的3000余人醫學、藥學專家庫里,隨機選出近千名專家參與了目錄遴選評審工作;召開專家組會近40余次。僅用于基層使用部分的目錄,就組織了來自11個省(區、市)的200余名基層醫藥專家進行評價和投票,最終選出了這307種藥物。實施意見還規定,隨著經濟發展,基本藥物目錄原則上每3年調整一次,以確保滿足人們用藥需求的變化。
“招標選擇生產企業時,也不是隨便哪個企業都能中標的”,許嘉齊說,要深入考核該企業各項指標:如歷史上是否有不良記錄、信譽度、生產質量管理水平如何、風險控制能力、專業技術人員素質怎樣等等,從中選出最好的生產企業。招標時,一定要堅持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原則。在具體生產過程中,生產企業要從原材料的采購、生產工藝的規范、質量的檢驗等全過程都要建立萬無一失的制度,一方面企業是“第一責任人”,要自查自糾,另一方面藥監局也要建立監管檔案,嚴格監管。
在運輸配送環節,同樣要通過招標選擇最好的流通配送。他舉例說,比如有的藥品應該在8攝氏度下保存,有的流通企業操作不規范,將藥品在35攝氏度下保存,就有可能導致藥品質量出現問題從而引發用藥安全事故。另外,醫療機構在使用藥品的過程中同樣要按照規范要求儲存好藥品,確保藥品質量。
許嘉齊指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將從藥品的注冊審批、標準的提高、實施全品種覆蓋檢驗、進一步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和逐步將基本藥物納入電子監管等多方面實施監管,力求用最小的資源實現最大的監管效果,保證老百姓的用藥安全,確保基本藥物的質量。
8月18日剛剛啟動實施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僅僅是一個起步和開頭,專家指出,為做好這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工作,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據了解,各項配套政策將于11月底前全部到位,以保證完成12月份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目標。
輸入: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