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會議:切實解決好糧食增產運輸難題
□沈若愚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延續“強基礎、保供給”的糧食生產政策。我國的產糧大省吉林將用5年左右時間,使其糧食生產能力提高100億斤以上。
100億斤,也就是500萬噸,是個大數目。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糧食產量為50150萬噸。也是說,吉林要增產出全國1%的糧食。任務不可謂不艱巨。
據報道,《規劃》預計總投資為260億元,將在東北地區建設十大工程、29個項目,主要包括水利樞紐、大型灌區、土地整理、標準糧田建設、良種培育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普及、病蟲害預治及生態保護等。從經濟效益來看,這些工程建成后,吉林省糧食總產量可比目前凈增加100億斤。按現行價格計算,年均可實現產值75億元,年凈收入22.5億元。粗略計算,10多年就可以收回投資。
但是,我們還需要關注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可能面臨的流通難題。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鐵道部集中兩個月時間搶運東北地區1000萬噸糧食出關,最大限度解決東北糧食外運難問題。其中5月1日至31日,鐵道部在一個月時間內,突擊搶運了東北糧食620萬噸。為確保突擊搶運任務按期完成,鐵道部從全國鐵路調集大量棚車、空敞車、重車和機車支援哈爾濱、沈陽鐵路局,為搶運糧食提供了充足運力。可以看到,這樣的措施,只能是臨時的,而且是短期的。不久之后,新增的糧食又將大大增加鐵路方面的壓力。
同時要看到,因為糧食的體積大、利潤低,幾乎決定了糧食只能通過運費相對低的火車運輸,包括公路運輸在內的其他運輸方式幫不上忙。
由于經濟的發展,一些耕地變成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目前,我國稻谷、小麥(1995,-13.00,-0.65%)、玉米(1874,-7.00,-0.37%)和大豆(4904,-46.00,-0.93%)等主要糧食品種,主產區和主要消費區已經出現了錯位分布,原來的“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的傳統南糧北運局面變成了現在的北糧南運。同時,我國糧食庫存主要集中于糧食主產區,特別是東北地區。而這次要求吉林省增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他地方已經少有潛力可挖。而現在的糧食產地,由于地價便宜,所以種地;由于地價便宜,所以也儲存糧食。當然,再便宜的倉庫,儲存的成本總是高于農戶自己的,所以在經濟因素的主導下,糧食很難通過倉儲達到調控的目的。造成了糧食價低的時候,不能向外運,只能本地儲存,一旦價格突然上升,又運不出去的兩難境地。
因此,筆者認為,在目前東三省已經成為我國糧食主產區的局面下,應對全國的糧食流通渠道給予更大的關注。在硬件方面,應該加大投入加強鐵路建設,特別是在關鍵節點上。比如“入關”,東北的所有火車必經山海關和隆化,在這兩個節點上,運力相當受限。但在《鐵路“十一五”規劃》中,東北地區的貨運線路建設基本是空白。而“軟件”方面,我們應落實《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所要求的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優化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健全儲備糧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