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畜牧飼料熱點提案精選
2021年全國兩會接近尾聲。畜牧飼料行業代表委員們準備了哪些真知灼見,對兩會又有哪些寄語和展望?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關于推進飼料企業繼續享受鼓勵類產業稅收優惠方面,為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自2001年起,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飼料產業在2005年被納入其中的鼓勵類產業目錄,享受減免稅收優惠。實踐證明,該項政策有力促進了西部地區飼料產業蓬勃發展,也促進了一批飼料企業走出西部、走向全國乃至全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飼料產業的龍頭。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下稱《目錄》),對飼料產業要求的調整,方向雖然轉向了生產、種植更為健康、安全、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但對飼料的要求由“綠色無公害”變為“取得綠色食品生產資料標志”,未能完全考慮當下的中國國情和飼料行業發展現狀,致使西部和海南自貿港飼料企業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阻礙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飼料產業對第一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能有效促進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由傳統的農業養殖轉型為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因此需進一步鼓勵和扶持。
對此,建議對《目錄》進行補充解釋,對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鼓勵要求標準仍然定位于“綠色無公害”,有效落實國家優惠稅收政策,推動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有力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帶來了 6 份提案,其中兩項涉及養豬產業。
《關于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研發補助政策,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提案》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后補助政策,以“企業先投入、國家補一半”原則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攻關項目,在具備相關能力的情況下申報攻關育種項目,國家按照相關標準評估確認后給予補貼。
其次,對核心育種場、保種場提供非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種豬場的生物安全和運營能力,真正可商業化推廣、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種豬”選育-擴繁-推廣產業體系。
最后,鼓勵種業企業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獎勵跨行業跨國攻關“豬芯片”的緊缺人才。
《關于引導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行業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提案》提出四點建議:
一,國家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帶頭,繼續支持中小散戶適度養殖,實現傳統養豬業的轉型升級;二,借鑒農業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經驗,對規模化養殖企業設置有梯度的準入資格;三,細化養豬企業的環保準入標準、加快健全環保副產品資源化利用的行業標準;四,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聯合相關部門,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實現飼料、育種、養殖、屠宰、加工、消費終端各環節數據共享。
全國人大代表、正邦集團董事長林印孫
種豬是生豬產業的“芯片”,不僅事關我國生豬養殖效益,而且事關國家安全。我建議國家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統籌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工作,對民營企業開展的生豬、玉米、大豆等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給予特殊項目政策支持。
第二個建議關注的是增加林地指標保障農業項目落地的問題。在有的農村地區投資農業項目,既不準占用耕地,又遇到林地指標的制約,致使項目難以落地或者需要繳納林地補償費用,增加用地成本。為了保障在鄉村的農業項目順利落地,建議各省林業部門根據當地國土面積構成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林地預算內供應指標。
第三個建議關注打造頭部企業確保產業鏈穩定的問題。破解“卡脖子”瓶頸,穩定國內產業鏈、暢通國內供應鏈,必須培育我國自己的頭部企業,以支撐、推動、引領產業鏈、供應鏈的順暢運行。我建議國家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出臺專門政策,實施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選擇、培育一批支撐、引領雙循環的重點企業,幫助頭部企業掌握獨門絕技,成為“專精特新”的行業“小巨人”。
第四個建議是獸用抗生素原料藥供應緊張的問題,建議農業農村部加強獸用抗生素原料藥的政策引導;同一工藝生產的原料藥,在對比人用原料標準的前提下,可以將該部分原料藥在人用標準與獸用標準上實現互通;鼓勵創新,進一步開發動物專用抗生素。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
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生物發酵飼料推廣應用是減少生豬養殖環境污染、防范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提高飼料利用率、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進畜牧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生物發酵飼料可以使飼料利用率大大提高,既節約了飼料,改善料肉比,還可擴大飼料原料使用范圍。
在推廣生物發酵飼料方面,他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應提高對生物發酵飼料新技術、新業態的認識水平;二是順應“禁抗”“無抗”的健康養殖形勢,加快修訂《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引入利于推廣使用發酵飼料的相關內容;三是研究制定生物發酵飼料相關標準和評價體系;四是出臺生物發酵飼料相關科技成果應用鼓勵措施和資金支持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
將圍繞鄉村振興、種豬高質量發展、加快養豬行業智能化升級等方面建言獻策。
養豬雖是傳統行業,隨著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行業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養豬的技術門檻也正逐年升級。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牧原將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把養豬產業做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從糧食-飼料-養豬-屠宰加工產業鏈發力,帶動物流運輸服務業發展,實現鄉村經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繼續貢獻力量。同時,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讓農民轉型為新型職業技術工人。現在的養豬行業需要高新人才,讓所有人才充分發揮價值,不僅只是城市能夠留得住大學生,而且能夠讓大學生愿意到農村去,容得下,留得住,在農村廣袤土地上聚力推動鄉村振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解決中國種豬‘芯片’。中國養豬占世界一半,完全有能力解決國內種豬需求。牧原2020年為行業提供64.3萬能繁母豬,為中國養豬行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此外,我們也建議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公司債券支持鄉村產業振興,提升其競爭力,壯大其帶農惠農實力,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加快成立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引導基金,引導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打好產業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溫氏股份名譽董事長溫鵬程
為開好本次大會,赴京前,溫鵬程與云浮市全國人大代表們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精心準備擬提交大會的建議。在本次大會上,云浮市全國人大代表們重點關注的內容包括:構建新發展格局、康養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健全完善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南藥種質庫建設、技能人才培育等。
全國人大代表、溫氏股份副總裁陳瑞愛
今年兩會,她會帶來“建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農業金融法》的議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進一步修改的議案”,以及全面落實《生物安全法》、加強網購食品安全監管等擬提出的議案和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他建議中國政府應該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國家戰略層面聚焦畜禽種業“卡脖子”問題,建立中央和地方財政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并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各種優勢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力爭通過十年的努力,實現中國從畜牧種源進口國到輸出國的轉變。
中國畜牧業缺乏“頂天立地”的品種,跟畜牧業大國的地位不匹配。
種質資源是農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資源。畜禽種質資源是農業種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多種因素影響,畜禽種質資源消失的風險也在加劇。
由于長期以來單純追求畜產品產量增長的需要,缺乏對畜禽種質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普遍存在“重引進輕培育、重雜交輕保護”的現象,造成品種混雜、部分地方畜禽種質資源流失嚴重。
面對畜禽種業“卡脖子”問題,趙皖平認為,依托國內豐富的畜禽種質資源、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畜禽優良品種,以提高我國核心種源自給率刻不容緩。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通旺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機修班班長李樹林加大對農村生豬散養戶的支持力度。
近年來,我國規模化豬企開始擴張,標準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加上“政府環保拆遷豬場”政策的推動,越來越多中小養殖戶正逐步退出。而非洲豬瘟疫情,在倒逼養豬業加快向規模化標準化升級換代步伐的同時,成了一股讓散戶主動或被動退出生豬養殖業的強大外力。
在李樹林看來,散養戶的無奈退場,不僅減少了生豬的供應量,造成市場肉食品供應緊張,也容易帶來因疫返貧、因豬返貧的困境。
為此,李樹林建議,抓大不放小,支持2000頭以下養殖場發展養殖業,具體建議為:
加強散養農戶的用地保障,允許散養戶以合作入股的形式,集中點狀分布的基本農田、林地,聯建共建適度規模養豬場、發展養豬業。加強財政金融扶持,由政府牽頭設立貸款擔保基金,并落實好貸款貼息、能繁母豬補貼、適度規模豬場補助等支持政策,擴大抵(質)押品范圍,開展全產業鏈貸款模式。給予農村養豬散戶資金支持。對適度規模養殖戶生豬死亡保險的理賠工作進行統一規范,及時理賠,切實保障農戶利益。加強鄉鎮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為農村散養戶提供實用的養殖技術培訓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