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廣告忽悠人 切勿踏入養蝎陷阱
南方農村報訊(記者湯健)“我被套牢了,現在連買煙的錢也掏不起。”談起加盟蝎子養殖的事情,福建三明的湯先生懊惱不已。今年5月,湯先生被電視上養蝎致富的廣告打動,他決然拿出不多的積蓄加盟養殖,但不曾想到,現如今血汗錢和發財夢全都化為烏有。
電視指點“生財道”
購回蝎子死八成
今年5月,湯先生在廣東某電視“生財有道”欄目上看到一則養蝎致富的廣告。該廣告稱,由位于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石丁前路的金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金燁公司)提供的種蝎和養殖技術,只需“千元投資無風險,無憂養殖好賺錢”,養殖一組種蝎(600只,雌雄比例5:1)每年成本僅2000多元,純利可達23200元,普通養殖戶(養殖5組以上)一年利潤可達10萬以上。同時,該公司還承諾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和按合同協議現金收購商品蝎。
湯先生被這個廣告打動了,不日便從福建趕赴廣州,經過簡單的考察后,6月11日與金燁公司簽訂了養殖加盟合同,當即購買了11組共6000多只種蝎,共14800元。對于這筆錢,合同中稱為“加盟費”。合同中約定,在養殖成功后,金燁公司以1200元/公斤的保護價現金收購養成的商品蝎,并返還加盟費。合同中還規定,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若遇到技術問題,該公司有義務幫助解決。
滿懷憧憬的湯先生回到家,按照技術指導養了三個月,不但不見種蝎產仔,反倒接二連三死亡,到現在剩下不到1/3。“他們當初承諾成活率有80%,現在死亡率都快有80%了。”
為此,湯先生只好不斷打電話給金燁公司,要求派技術人員上門解決問題。而該公司則以“技術人員出差外地”、“合同中沒有明確規定”、“福建三明地區的合作養殖戶較少,派人去成本太高”等種種理由推托,并安撫湯先生說“死種蝎照樣可以由公司回收”。
在湯先生傳給南方農村報記者的合同中,補充條款也寫明:如果蝎子出現死亡現象,可以死換活。但是湯先生與該公司多次交涉,仍未得一只活蝎子。湯先生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與金燁公司合作的加盟養殖戶,養殖失敗的還大有人在,短時間內他就已經認識了5個相同經歷的,其中規模和損失最大的是一位云南的加盟養殖戶,他花58000元加盟費拿了42組種蝎。他們與該公司交涉,遭遇與湯先生基本一致。
9月13日,記者聯系該公司柯姓業務經理,在記者表明身份之后,對方聲稱打錯電話,當即掛機,再也無法打通。隨后湯先生與專門負責自己養蝎業務的廣經理取得聯系,廣經理稱現在已被公司調往陜西,不再負責此事。記者又撥通了該公司負責技術服務張經理的電話,該經理稱可以以死換活,但需養殖戶自己把死蝎帶到廣州來,具體換法則沒有說。
記者暗訪數家公司
電話不斷生意不少
為了核實湯先生的情況,記者前往金燁公司暗訪。在撥通電話后,該公司欣然接受“考察”要求。
到達約定地點后,一輛藍色現代牌汽車將記者接到該公司所在地。在十來分鐘的車程中,司機多次詢問記者是哪里人、來廣州多久、在廣州是否有親友、在哪里看到的廣告等等。
小車最后停在了人和鎮石丁前路一座大院內,院內有兩座白色小樓,左側是食堂和宿舍,右側是辦公樓。前臺在辦公樓二樓,前臺接待人員就剛才車上的問題又將記者盤問了一遍,并要求出示身份證。然后,讓記者填寫了一份登記資料。而在與前臺緊挨著的開放式辦公室內,電話聲此起彼伏,十幾個接線員正忙著接聽咨詢電話。
隨后,一位自稱姓柯的業務經理接待了記者,出示了公司的宣傳資料和合同書后,開始侃侃而談。柯經理稱,該公司在全國有數百家加盟的養殖戶,除了廣州,在陜西和成都也有養殖基地。目前和國內外各個藥廠、酒廠都有供需關系,原本公司的蝎子是自產自銷,由于產品供不應求,所以從去年開始與全國各地養殖戶開展加盟。
記者問,在廣東省外養殖蝎子是否可行,遇到養殖問題是否有專家上門輔導,公司是否能保證上門收購。柯經理稱,該公司在全國各地都有收購點,上門服務不成問題。并宣稱該公司的蝎子是經過多年雜交選育和馴化的,具有個體大、繁殖快、成活率高等等優點,在全國各地都可以養。而且養殖成功后會以1380元/公斤的保底價回收,若市場價高于此價格則按市場價回收,并如數返還加盟費。
隨后,記者要求參觀該公司的養殖基地,柯經理隨即帶領記者來到一樓的“基地”。記者看到,不到200平方米的場地,墻壁上打滿了“振興三農”、“發家致富”等標語,地上有規格整齊的10多個養蝎池,每個池子不到2平方米,里面有規格整齊的蝎子。柯經理稱每個池子里養著萬余只蝎子,這些蝎子只要保持一定的溫度濕度,喂點黃粉蟲就可以了。
就在記者參觀養殖基地的同時,遇見想要加盟的養殖戶一家三口,正在用紙箱打包蝎子,但就在記者找機會接近對方的時候,記者和該戶農民被公司用不同的車送走,再也沒找到這家人。
做生意舍近求遠
拉客手法如出一轍
記者在網上發現,廣州地區聲稱蝎子蜈蚣養殖加盟的公司眾多,主要集中在白云區和番禺區。這些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網頁,并鏈接到多個綜合網站上。記者又繼續暗訪了三家類似公司,重新經歷了三遍上述類似的過程:一兩百平方米的“種蝎基地”,近似的宣傳與合同內容。
在暗訪其中一家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石井鎮大朗村的公司時,在附近拉客的摩的師傅稱,幾乎每天都有十多個想要養蝎子的人從全國各地來這里,也每天都看到有人提著蝎子出來。“他們如果聽你說是本地人,根本不會帶你去。”
公司做生意舍近求遠,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此操作是為了逃避責任追究,養殖戶也不易索賠。“公司拋出一個誘人的收購價吸引養殖戶,但養殖戶必須按照公司的規定交納加盟費,才能買到種蝎。”該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這些種蝎都是低價四處收購而來,這類公司主要靠出售種蝎牟利,所謂“高價回收”純屬虛假宣傳。
其中,位于白云區陳太路的廣州農益豐有限公司在其宣傳冊上宣稱,其華南藥蝎養殖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享受長期免稅的優惠政策。而在國家科技部的網站上,近五年只有安徽省科技廳呈報的《全蝎高效養殖推廣與應用》(項目編號2010GA710056)被列入星火計劃,承辦單位為蕭縣華鑫特種動植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稱與廣州農益豐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系。
專家稱養蝎子不容易
披合法外衣游走作案
養殖蝎子是否像這些公司說得那么容易?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的專家告訴記者,蝎子是一種變溫性冷血動物,自身無法調節溫度,故對溫度的要求十分嚴格。稍有不謹,就會影響生長,引發死亡。養蝎實際成活率很低,野生蝎子只有10%的成活率,即使是目前國內較先進的恒溫無休眠人工養蝎法,成活率也不到20%,只有少量養殖技術過硬的公司能夠達到較高的成活率。
該專家說,尤其在蝎子2齡(第二次蛻皮)時,很難養成。蝎子在蛻皮時身體柔嫩、體質弱、溫濕度不易準確控制、蝎子之間互相殘殺等,都會引發大量死亡。“說養蝎技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不用設備投入、人人都能養成的說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夸大宣傳。”
華鑫特種動植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馬經理稱,雖然該公司的蝎子養殖成活率較高,但是是在嚴格控制濕度、溫度、飼料、疫病的情況下做到的,技術要求非常嚴格。尤其在種蝎產仔時,對營養和溫度要求更高。而養成一只4cm規格的商品蝎需要7-8個月時間,這期間經歷季節變化,簡單的養殖設施根本無法保證蝎子的成活率。
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今年5月,廣州市白云工商分局就依法查處了兩家類似公司。這種號稱蝎子、蜈蚣加盟養殖的公司自2000年左右開始大量出現,主要針對下崗工人、低收入者編造創富神話。原本在河南、河北、陜西、江蘇等地行騙,近年流竄到南方。
該負責人稱,涉及養蝎詐騙的公司查處極為困難,他們往往使用智障者的身份證注冊公司,在注冊公司的合法外衣以及有效合同的掩護下,欺詐行為難以追責。而且,這類公司過一兩年就會換個地方,增加了查處難度。
據了解,在騙局初期他們會給加盟者一些甜頭,忽悠加盟者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在騙到一定程度時攜款潛逃。甚至將公司交給臨時招來的員工打理,僅留幾個業務骨干維持,可以隨時隱身。而且,這些公司的注冊資本都很低,10萬元即可注冊,如果工商部門勒令此類公司退還合同保證金,他們便會申請破產,10萬元的注冊資本根本無法彌補廣大加盟者的損失。即便查處成功,這些公司的啟動資金往往是通過民間借貸得來,經過平時開銷、揮霍,基本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