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皮革皮毛資源豐富 需深度開發
一、原料生產情況
內蒙古羊皮資源豐富,品種齊全,主要有細毛羊皮、土種羊皮、改良羊皮和山羊皮。近年來,內蒙古加大了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以養羊為主的農區畜牧業得到快速發展,羊的飼養量每年以近千萬只的速度增長。從2001年之后,內蒙古牧業年度羊存欄一直保持在5400萬只以上,2005年達到8726.6萬只,比2004年增加了1572.9萬只,增長了22%;出欄也隨著肉類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而加快,2004年出欄羊3600萬只,2005年達到4512.3萬只,增長了25%,90%以上在區內屠宰加工,2005年羊皮生產量達到3516.6萬張,成為內蒙古產量較大的畜產品之一。而且隨著傳統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羊皮膚病、針茅草危害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控制,羊皮質量也大幅度提高。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市等農業發達地區和沿黃河兩岸地區已做到四季出欄,均衡生產。產量和質量已經可以滿足一定規模企業加工的需要。
牛皮是內蒙古農牧民傳統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內蒙古素有養牛和用牛皮制作生活用品的習慣。近年來隨著科爾沁牛業、錦繡大地等肉牛加工企業的興起,內蒙古肉牛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牧業年度牛存欄從2004年的580.8萬頭增長到675.3萬頭,增長了16%。牛皮生產近三年也一直保持在100萬張以上,2005年達到了220萬張。特別是肉牛加工發展較快的通遼、赤峰、呼倫貝爾等盟市,牛皮產量增長速度更快。目前全區年產20萬張牛皮的盟市有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4個盟市,年產5萬張以上牛皮的旗縣區有科爾沁區、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和鄂溫克旗4個旗縣區。由于近幾年內蒙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牛皮蠅的危害逐年減少,降到非育肥牛的三分之一。在加工企業的拉動下,以西門塔爾為主要品種的育肥牛比例逐年增加,這些牛皮基本消除了牛皮蠅、皮膚病等病害,薄厚均勻,是上乘的牛皮革加工原料,售價一般在500元以上,比普通牛皮售價高出一倍,而且皮革加工企業或中間商要提前預定,銷售情況非常好。
二、加工利用情況
皮革皮毛產品一度是內蒙古的出區產品,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各盟市、旗縣幾乎都有皮革廠、皮毛廠,生產藍濕皮和皮革皮毛制品,“熊貓”牌皮革服裝曾經是全國知名品牌。但是由于體制和管理沒有跟上市場經濟發展步伐,技術和創新能力不適應市場需求,到90年代中期紛紛倒閉。據了解,目前全區只有阿盟一家開工生產的制革企業,沒有一家規模以上皮革制品加工企業,只是在集寧地區皮件一條街上有皮件加工銷售戶380家,帶動周邊1500多戶加工戶從事皮件加工業,形成了皮件專業村8個,從業人員3萬人,年生產皮衣20萬件,皮手套2000萬雙,皮拖鞋500萬雙,產值2.8億元。在錫盟、呼市等地區有零星用生牛皮、香牛皮生產民族用品的企業。有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皮革皮毛企業8家,產品以剪絨制品為主,年消化細毛羊皮約50萬張,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9547萬元,利稅636萬元。這說明內蒙古皮張絕大部分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區外,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
三、流通情況
內蒙古雖然皮張產量大,卻沒有形成一個專業交易市場,區內注冊的皮張經銷企業也非常少,興安盟關店畜產品交易市場中注冊登記搞皮張生意的流通企業5家,年交易量在40萬張左右,鄂爾多斯年產各種皮張約260萬張,只有2家注冊從事皮張購銷的企業,年經銷皮張不足50萬張,其余全部經皮毛個體商販零散收購后販運到留史、辛集、海寧、溫州、甘肅、河南等地。據估算,全區主要從事皮張販運的商販大約在6000人以上,他們中大部分人從事季節性購銷,沒有固定場所。
內蒙古皮革毛資源之所以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區外,沒有形成產業,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皮張交易市場不健全,原料集散形不成規模
內蒙古年產牛、羊皮近5000萬張,多年來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專業的交易市場,皮張只是作為售羊農牧民的副產品,由皮販子在加工企業門口和屠宰點零散收購,集中運走,皮張集中不到一起,吸引不了直接用戶,價格提不高,也滿足不了批量加工的需要,加工企業難以落腳。
(二)原料品質優勢不強,缺乏競爭力
在羊皮生產上,皮張產量大的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赤峰市部分地區的草原上茅針生長普遍,這些地區生產的近1400多萬張皮張,除三分之一農區圈養、三分之一提早出欄沒有針眼外,近700萬張羊皮不同程度地存在茅針眼。盡管目前制革技術已可以用膠粘等技術修整針眼,制成壓花或印花皮,但因增加制革難度和成本,企業不愿采用。另外,有的地區傳統放牧羊有皮膚病、寄生蟲等病害,也影響皮革質量。牛皮因我區東北地區氣候寒冷,造成毛皮較厚,底絨多,張幅較小,板質薄厚不勻,油性小,膠原纖維編織較松。除部分圈養育肥的牛外,有三分之一的牛皮有虻眼、皮膚病,皮板存在傷殘,與中原地區和進口牛皮相比,成革率差。這些皮張只能加工中低檔產品,或做里皮用,附加值較低,不受加工企業歡迎。
(三)原料不能均衡供應,與加工要求不對稱
由于氣候特點和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內蒙古牲畜出欄季節性較強。2005年全年出欄羊4512.3萬只,到6月末只出欄了1206.6萬只,占全年出欄的26.7%,皮張生產集中在7月中旬到11月底。這樣的皮張生產方式使加工企業需要在這一時期投入大量的流動資金來購進原料,嚴重影響資金周轉,一般企業難以承受。
(四)技術和資金嚴重制約,項目實施困難較多
制革項目不僅投入大,技術要求更高。設備性能和操作技術、化工原料的應用都會影響皮革的質量,產品的升級換代,同時還有污水處理問題,內蒙古這類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嚴重缺乏,關鍵性技術問題解決不了。以往企業的倒閉,除體制、管理問題外,沒有即時進行技術更新是其倒閉的主要原因。另外,制革業又是高投入行業。據了解,建設一個日處理1000張牛皮的中型制革企業,進口設備投資需2000萬元,再加上從原皮到成革需20天到1個月時間,周期較長,所需流動資金很大,大約在3000—4000萬元。這些問題目前單靠內蒙古的企業是很難解決的。
(五)加工企業發展滯后,產業發展沒有拉動力
原有皮革皮毛加工企業沒有在體制、技術、管理上及時創新,被市場淘汰之后,新的加工企業也沒有隨著內蒙古皮張原料生產的快速增長而建立起來,造成了目前內蒙古制革業空白,制裘業消化量非常有限的局面,只能作為副產品出賣原料。全國名列前茅的資源優勢由于沒有龍頭企業的拉動,得不到增值,變不成經濟優勢,帶動不了產業發展。
四、對策和建議
根據內蒙古皮革皮毛產業發展狀況和存在問題,建議今后要在積極培育皮張專業交易市場的同時,立足于轉化資源,延長產業鏈,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技術含量,瞄準國際國內大企業進行招商,發展牛羊皮制革工業。
(一)把制革業作為內蒙古發展皮革皮毛產業的切入點
發展皮革制品產業一是需要產業與市場銜接緊密,能較快地對市場變化和需求信息做出反應,加快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保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制品的各個環節要配套。內蒙古的優勢在原料生產,要把優勢原料變成優勢產業,就要緊緊依托優勢,拉長產業鏈。制革業是轉化皮張原料的第一道關口,也是皮革皮毛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把制革業作為當前發展內蒙古皮革皮產業的切入點,下大力氣進行招商建設。
(二)培育和健全專業市場
市場是最好的資源配置器,圍繞市場建企業可以避免牲畜出欄旺季原料供應過剩,需大量外運,牲畜出欄淡季加工原料供應短缺,需到區外皮張市場購進的弊端,隨時滿足加工原料需求,獲取國內外市場信息,因此,要特別重視專業市場的培育和建設。就內蒙古情況看,我們認為,錫林浩特市畜產品交易市場、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烏蘭浩特市關店畜產品交易市場及通遼市周邊肉牛交易市場在皮張交易上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并且正處在東、中、西三個皮張生產量大的區域,通過扶持能夠成為區域性皮張集散地。把這幾個交易市場列入自治區產業化扶持和市場建設的重點,加大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實行無稅費交易,完善市場服務功能,吸引外地客商和當地皮毛商販進場交易,逐步形成幾個皮張集散市場,為引入加工企業提供條件。
(三)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
靠我區現有企業資金、技術發展皮革皮毛產業不現實,與現有大企業爭奪市場份額也很難,必須通過招商引資,借助大企業已經成熟的技術、成形的品牌和市場份額發展我們自己。要抓住皮革國際市場行情好,大企業希望擴張,而浙江、河北等地用地緊張,地價偏高的有利時機,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招商。一要以資源招商。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和巴?┠錐?市的羊皮產量大,交通便利,有的地區已基本做到了四季出欄、均衡生產,通遼市及周邊地區的牛皮產量和質量已經能夠滿足適度規模加工企業的需要,這些地區建設制革企業條件基本成熟。因此,要做好制革項目的前期論證和準備工作,加大對優勢資源和條件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二要以環境招商。要把皮革皮毛產業作為內蒙古的一個特殊產業,在建設用地上要優先安排,優先審批,其各項費用按有關規定的最低標準執行或免除,吸引大企業、大品牌來內蒙古辦廠。三要以商招商。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的辦法,鼓勵肉類加工企業和其他企業投資皮革皮毛產業,主動向外尋求合作伙伴,拉長產業鏈條,把肉類加工的副產品做成產業。四要規模適度,要充分考慮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遠離皮革皮毛市場和可供原料的區域半徑,建設適度規模的企業,不能盲目貪大,以免造成加工資源的浪費。
(四)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改善畜產品質量
結合發展農區畜牧業、圍繞轉移、飼舍圈養,大力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通過采取對購進肉用牛羊實行優惠貸款、政府補貼,對舍飼圈養基礎設施建設補貼等方式,引導農牧民進行規模化養殖,推廣四季出欄,增加牛羊的蓄養量,解決病害和自然危害給皮張造成的損害,為加工企業生產足量、合格原料。結合肉類加工企業的需要,加大“種子工程”實施力度,采取政府補貼種畜,或企業提供種畜等辦法,加快肉牛、肉羊品種的改良,大力發展德美、道賽特等優良品種與小尾寒羊的雜交品種,發展西門塔爾等肉、皮兼用牛品種,提高皮張質量。
(五)樹立科學發展觀,保證產業和環境協調發展
制革是高污染行業,整個皮革加工過程需要用500多種化工原料,廢液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費用高,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這個問題。一是在引進企業時,一定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加強監管,堅決執行環境污染評價制度,治污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二是企業起步時政府在環境設施建設上應給予一定的支持,或者由政府建設污水處理等配套環保設施,以吸引企業投資,保證皮革產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