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裘都大營三十年的變遷
大營是中國皮毛加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天下裘都”。大營皮毛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為商末丞相比干在此做官時產生,至今已延續發展了三千多年,歷久不衰,源遠流長。大營皮毛有著輝煌的過去。明朝鄭和下西洋,營皮以“皮板柔軟、毛眼遂適、色澤協調時尚”而進入歐洲上流社會;清朝道光年間,英、俄、日、荷等10多個國家的客商開始在大營設立貨棧;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營皮曾長期作為出口免檢產品遠銷海外。大營皮毛有著雄厚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有了經營自主權,非公企業剛剛興起,商品經濟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渠道,由于不受所有制限制,有力于調動個人的積極性。80、90年代,大營皮毛產業迅猛發展。但,由于固有體制的束縛,皮毛行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障礙,皮毛行業未真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步入2001年,縣委、縣政府開始把光大皮毛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一項重要工作,舉全縣之力突出來抓。大營皮毛從根本上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一是總量劇增,龍頭崛起,民間資本充分涌動。
全縣皮毛業經營攤點每年都以1000家以上的速度遞增;從業人員更是每年以超過5000人的速度遞增。如今,大營一帶,村村干皮毛、戶戶搞加工、人人懂經營的生動局面已經全面形成。為給廣大皮毛業戶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寬闊平臺,2001年,縣委、縣政府啟動建設了大營皮毛工業園區。大營皮毛徹底結束了產業缺龍頭的歷史,涌現出富爾派、恒星、中韓、競佳、增輝等一批投資超千萬、納稅超百萬的骨干企業。皮毛業已經成為領跑經濟的第一產業,成為最具潛力的特色產業之一。
二是技術升級,市場拓展,大營皮毛登上了世界舞臺。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加速技術改造、提升產業層次、擴大市場需求作為營皮發展的關鍵問題,不斷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制、開發和引進力度。大營皮毛初步實現了生產產品由仿效制作向自行設計的轉變、加工銷售由掛靠品牌向創建品牌的轉變、出口創匯由間接貿易向直接貿易的轉變、生產工藝由傳統手工向現代技術的轉變,營皮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躍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大營有34家企業擁有了自營出口權,有十幾個品牌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并且吸引了法國、意大利、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品牌在大營加工生產。在國內同行業中,營皮產品的市場份額占到了50%,并遠銷歐美、東南亞、俄羅斯、日本、韓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達到5000萬美元。
三是輕稅薄賦,蓄水養魚,皮毛業戶富甲一方。
為扶持皮毛業發展,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對皮毛企業減賦讓利,使投資者得到更多回報,有力地激發了業戶的投資熱情,形成了稅收增長的“井噴”現象。皮毛產業的壯大,極大地促進了大營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目前,大營一帶農民務工經商的比例占到了農村勞動力的80%,皮毛業收入占到了農民家庭收入的90%。
目前,全縣擁有皮毛加工企業9170個,從業人員6萬人,固定門店2160家,流動及固定攤位7000多個。皮毛業以大營為中心,已輻射到周邊5市縣500多個村莊,加工企業和攤點達到14000多家,從業人員15萬人,年產值超過18億元,形成了方圓百里的經濟圈。大營皮毛有著豐富的產品。涵蓋了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裝、裘皮飾品、剪絨、工藝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是國內品種最齊全、樣式最新穎、潛力最充足的皮毛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