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區市場驚現“山寨”海參
放一口小鍋,擺三四個臉盆,一個“本地新鮮”海參加工攤位就在市場上擺下了。這種攤位,在市區臥龍山夜市、古陌早市、畢家疃夜市等市場,幾乎天天可以見到。
然而,記者通過采訪調查發現,很多在市場上叫賣的海參是冒充本地海參的“山寨”貨。
“山寨”海參現做現賣
“我們加工的可是正宗野生海參,這些海參,都是每天上午到靖子灣捕撈的。”1月4日下午,在某市場支鍋加工海參的一男子煞有介事地介紹。
然而,從1月4日下午至1月8日,記者與3個朋友連續到靖子灣觀察發現,除了幾個釣魚者在靜心釣魚外,并沒有人在捕撈海參。顯然,那名支鍋現場加工售賣海參的攤販說了謊。
某海參經營有限公司技術員趙忠強介紹:“市場上銷售的海參,90%不是本地貨,真正的本地鮮海參在零售市場上很難見到。原因很簡單,一是養殖海參產量驟降,二是天然海參難以捕撈。”
本地鮮海參冬季鮮見
去年秋,于女士在市區東南沿海承包的20畝參池開始下池捕參時,一天下來只捕到近5公斤海參。于女士介紹,鄰近所有參池都是如此,幾近絕產。而前年和大前年,海參產量都很少。“只因承包期未到,不得已硬著頭皮繼續養殖罷了。”
據記者了解,不僅我市沿海的多數養參戶收獲不多,煙臺市牟平沿海的海參養殖戶也都滿臉愁容。牟平海參養殖戶賀業鐸說:“連續三年,產量都是微乎其微,本錢都賠了。”
與此同時,海上捕撈的海參也非常有限。市區某養殖公司經理姜培陽告訴記者:“數九寒冬,海水零度左右,哪有‘猛子’下海捕參?即便有,捕上來的海參也很少。”
“山寨”海參來自何方?
既然市場上不容易看到本地海參,那么市場上的這些“山寨”貨到底來自哪里呢?
一名知情者向記者透露,這些“山寨”海參基本從國內溫州或俄羅斯及南美洲、歐洲等地購進。
趙忠強介紹說,這些地方產的海參質量無法與本地海參相比。而且價格非常便宜。這樣的海參被商販拿到市場上,冒充本地海參銷售,就成了他們謀取暴利的工具,而購買者卻被蒙在鼓里。
“山寨”海參如何辨別?
本地海參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較高,比較受市民歡迎。據業內人士介紹,鑒別方式大致可從品相、加工過程和口感來入手。
從品相上看,本地野生海參外觀顏色為褐色,呈棒槌狀,刺形規整,皮質厚,肉質密實。而“山寨”海參則顏色黃綠,皮質薄,肉組織稀疏。
從加工過程看,本地海參非常耐煮,煮的時間稍長也不會變化太大,煮后有彈性,刺透亮。而“山寨”海參煮時稍長肉體便發軟。從口感體驗,本地海參有“咬頭”,而“山寨”海參缺乏韌性。
業內人士提醒,以海參參刺多少來區分本地海參和“山寨”海參并不科學,參刺多少,是由海參處于海水的深度決定的,海水越深處的海參,其參刺越少,反之則越多。
以“個頭”大小為標準也不科學,大的質量不一定就好。記者在市水產批發市場看到一種海參,“個頭”像炮彈,一個重達2公斤。15公斤的包裝箱只能盛下七八個海參。商家告訴記者,這是從俄羅斯購進的海參,但其營養價值較差,且售價非常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