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縣成為養蠶業后起之秀
鎮興村是橫縣云表鎮旺莊村委的一個自然村,村內樓房林立,村邊果樹蔥蘢,一派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而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村子四周那一大片隨風搖曳的桑樹,洋溢著生機。科技的注入讓鎮興村種桑養蠶煥發出迷人的魅力。養蠶催生小蠶共育
五月的驕陽灑在鎮興村廣袤的田野上,連片綠油油的桑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坐在電話機旁,村民黃桂色正神情專注地拿著計算器算賬,就連記者一行走進她家都沒有察覺。
一本賬本上,十幾頁紙已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黃桂色家今年第一批小蠶共育銷售情況。“過去我家也種桑養蠶,現在專門育小蠶了,其他村民養大蠶。”黃桂色熱情接待了我們,并介紹說,在鎮興村,種桑養蠶已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養好蠶,好的蠶苗很關鍵。以往村民都是拿自己保存的蠶種來育蠶,幼蠶成活率低,周期長,效率低。黃桂色有著過硬的育小蠶技術,從2003年開始她便和丈夫育小蠶出售。2007年,黃桂色育小蠶獲純收入3.8萬元。
在鎮興村,像黃桂色一樣育小蠶專業戶共有3戶,最大的育蠶農戶韋有陳家,去年共育蠶種1500張,獲純收入12萬元。
早幾年前,黃桂色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樣,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靠種植糧食維持生計。后來,村里的黨員帶領村民調整種植結構,走特色種養全面發展道路。
如今,鎮興村成了“種桑養蠶專業村”。該村98戶村民,家家種桑4至5畝,許多村民還到周邊村屯租地種桑。僅種桑養蠶一項,村民戶均年獲純收入1.5萬元。
科技支撐做大產業
摘桑葉、喂蠶、產繭……古老的養蠶方式沿襲至今。在鎮興村,現代科技的注入讓傳統種養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村民韋敬忠家的臥室里,一臺7000多元的時尚電腦擺放在桌面,鍵盤被透明塑料布包得嚴嚴實實,仔細一看,發現空格、回車等幾個常用鍵的塑料布已經磨破了。韋敬忠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家是全村第一個裝寬帶的。
“一年花400多元裝個寬帶干什么?”記者詢問。韋敬忠說,裝和不裝大不一樣。只見他熟門熟路地點開“視頻監控”,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屏幕上頓時出現了一個畫面:陽光下輕風吹過開闊的桑田,桑葉像是水波一樣搖曳。
鎮興村被橫縣列為“東桑西移”種桑養蠶科技示范村。2007年,該縣科技部門在村民樓頂安裝了一個“全球眼”,專門用來監控村里和鄰村上萬畝桑田。
韋忠敬在家里,就可以控制“全球眼”監控的方向和拉遠推近鏡頭,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能看到現場視頻。“這樣遇到什么問題都不怕,就算專家在北京,也能直接給他們視頻看,了解天氣狀況,光照強度。這些光靠嘴說很難說明白。”韋忠敬說。
在鎮興村,“全球眼”只屬于配套工程。去年,橫縣投入65萬元在該村建立了“桑蠶專家大院”,并聘請一批國內著名專家、教授為桑蠶科技顧問,每月在田間地頭對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技術示范、技術推廣、人才培訓、技術咨詢等服務。
“參加和不參加培訓,你會感到明顯不同。”村黨支部書記韋有樹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過去,該村農戶養蠶普遍使用花蔟,后經專家指點全部推廣使用方格蔟。2007年采用新技術養蠶,鎮興村蠶繭產量提高了10%,結出的蠶繭因純凈潔白品質好,每公斤售價竟比花蔟高出了2元。
此外,使用方格蔟的蠶農收起蠶繭來也特別方便。記者看到,只要按住方格蔟對角往中間一壓,方格蔟收縮,蠶繭掛在外面,用手一捋,白花花的蠶繭就落到了簸箕里。
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產業越做越大,生活越來越好。鎮興村已經把村里的最新規劃圖公布在村口的大墻上,一幢幢漂亮的別墅,一個現代化的游泳池,一條條果樹成蔭的道路,勾畫出一幅幸福生活的藍圖。
村委干部、經聯社主任韋國針帶著記者走到該村文化廣場規劃用地前說:“現在村民的生活改善了,便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村最新規劃圖已經在全村群眾大會上得到認可,目前,正在變成全體村民一致共同奮斗的新動力。”
目前,鎮興村正把村文化廣場建設作為發展的新目標,要在三年內完成廣場綠化、文化大樓、文化長廊、燈光球場、游泳池和文化公園的建設,把全村建成集生活、娛樂、旅游于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