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野生動物馴化養殖成功
吉林省林業廳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全省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實現雙增長,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恢復,人與動物、人與自然日趨和諧;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及加工利用業快速發展,每年創產值130億元,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吉林省是全國重點林業省份之一,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過去由于長期受自然經濟模式、社會人口壓力和“野生無主、誰取誰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只顧眼前利益,重獵捕、輕保護,致使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動物種群和數量銳減。
1996年1月,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通過了《關于吉林省五年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決定》,把野生動物保護納入法制軌道。2000年11月,根據省林業廳的提議,省人大又發布了《關于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決定》,提出在全省范圍內繼續全面實施無限期禁獵。省政府分別配套出臺了《吉林省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管理若干規定》和《實施辦法》,明確了全社會對實施禁獵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細化了政府各部門在禁獵工作中的職責,規范了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行為。這些法律法規為順利實施禁獵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級林業部門和相關單位始終把宣傳教育放在第一位,把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作為禁獵工作的重點,每年堅持開展“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月”活動,通過政府領導發表講話、組織文藝演出、知識競賽、標本展覽、報告會、電視演講、有獎征答、自愿者簽名等形式,教育和動員全社會參與禁獵活動。全省編發《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知識問答”等宣傳材料50多種,發放各類傳單、標語、布告等230多萬份,出動宣傳車1.75萬臺次。11年來,全省共救護放歸野生動物33.7萬只(頭),涌現出一大批如吉林市市民任建國、通化市老人王煥清、武警森林部隊汪清中隊戰士王丹等保護救助野生動物的先進人物,吉林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全國首個“愛鳥護鳥模范城市”稱號。
全面實施野生動物損害賠償工作。去年10月,省政府頒布了《吉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補償辦法》,今年年初又出臺了《實施細則》,成立了由省林業廳、財政廳、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組成的補償管理辦公室,并在琿春市舉行了首批補償金發放儀式。目前,全省已有993起補償案件得到認定,補償金額達到261.5萬元,有效解決了野生動物保護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調動了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
吉林省新建保護區9處,新增保護區面積59.7萬公頃;新建非國有自然保護小區3處,新增保護面積2800公頃;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13處,省級5處,新增面積18.4萬公頃。目前,全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達29處,其中國家級6處,省級11處,保護區總面積達223.26萬公頃,占全省幅員面積的11.9%;森林公園總數達40處,其中國家級26處,省級14處,總面積達38.3萬公頃,占全省幅員面積的2.1%。自然保護地的建立,扭轉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縮減、退化趨勢,改善了生態環境,使東北虎等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全省還設立了310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點,完善了監測體系和防控體系。省林業廳投入資金110多萬元,解決了防護、監測、巡查、應急處理等急需裝備,強化了重點區域監測監控工作,有效防范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確保了社會公共安全和野生動物安全。
各級林業、公安、工商、交通、供銷等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聯合執法大檢查,控制非法入山人員,清理整頓集貿市場。林業公安機關開展“森林利劍”、“綠盾行動”等專項行動,打擊非法盜獵、非法運輸等活動。各市(州)、各保護區組織林業職工、邊防部隊、森警部隊、義務志愿者等對重點區域進行清查。全省收繳和銷毀各種槍支1.8萬支,查處野生動物行政案件1270余起,偵破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1200余起。
經過11年禁獵,吉林省生態保護成果十分顯著,省內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均呈增長趨勢,野生動物較禁獵前增加4種,野生動物資源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增長幅度比較明顯的依次為:環頸雉、花尾榛雞、東北兔、野豬、狍子、松鼠、梅花鹿、豹、東北虎。東北虎種群數量為8-10頭,較禁獵前增加2頭,而且發現大虎帶小虎的家族種群。在琿春市中俄邊境、汪清、東豐、吉林土門嶺、梨樹葉赫等區域,發現梅花鹿有470-520只的種群,較1998年增加130-180只。野豬數量增長迅速,達到2.84萬頭。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長白山保護區西南坡邊緣發現新的東北虎的蹤跡;長白縣望天鵝、蛟河市劉家店、汪清縣上屯等地新出現豹的蹤跡。
吉林省改變過去“就保護抓保護”的單一做法,實施 “在總體保護中適度開發,在適度開發中促進更好保護”的工作思路,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鼓勵單位和個人依法馴養繁殖野生動物,發展加工利用業,以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資源滿足不斷擴大的社會需求,形成了山上管嚴,山下搞活的新局面。
野生動物養殖形成了具有吉林鮮明特色的規模產業。目前,各類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有3萬多戶,養殖梅花鹿27.8萬頭,占全國梅花鹿人工養殖總數的50%以上;馴養馬鹿2萬頭,黑熊3500多頭,野豬1.1萬多頭,在全國都占有較大比重。東部山區養蛙封溝6900條,林蛙年出欄6億只。人工馴養繁殖品種不斷增加,有狐貍、狍子、雉雞、野鴨、大雁等50多個品種。
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加工業快速發展。省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利用企業達490多家,其中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36家,產值超億元的大型企業9家;野生動植物產品進出口企業130家,專門從事經營銷售活動的業戶上萬家。全省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加工利用產業,年產值已達130億元,年出口創匯1.12億美元。
以野生動物馴養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縣市、鄉鎮不斷增多。長春市雙陽區是全國聞名的梅花鹿之鄉,養鹿業為該區鹿鄉鎮帶來的人均收入達2400多元,占全鎮人均收入的48%。通化市野生動植物制藥、食品和保健品加工已成為支柱產業,梅河口市已成為世界紅松籽加工出口集散地,野生動植物養殖和加工業正在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王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