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設中國兔業第一縣
2007年1月30日,一向以“務實、實干”贏得群眾口碑的楊建華同志從南部縣縣長調任中共儀隴縣委書記。
面對剛剛成功舉辦朱德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的儀隴,楊建華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站在“兩年發生大變化”后的新起點上謀求新的跨越。
在來儀隴第一天的干部見面會上,楊建華動情地宣布:從今天起,我就是地道的儀隴人,建設好儀隴是我的責任。下農村、進工廠、訪社區,一個月來,他起早貪黑,走訪了新政、金城、馬鞍等10多個鄉鎮的干部群眾,拜訪了縣內歷任老領導和各界知名人士。
“兩年大變化后的儀隴,水、路等基礎條件發生了根本改變,但貧窮落后的基本現狀沒有改變,必須大力發展產業,千方百計讓百姓增收、讓財政增
收”,楊建華問計百姓,及時轉移工作重點。
通過反復調查,廣泛征求意見,他在上任以來的第一次縣委常委會上響亮提出了“產業興縣,實干富民”的工作思路。
曾幾何時,儀隴的干部群眾,為找準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苦苦探索。
栽果樹、種藥材、養豬、養牛……
幾十年過去了,儀隴始終沒有一個立縣產業。
2002年,儀隴縣金城鎮虎嘴村九組村民朱才金從外地買回10只獺兔飼養。“養兔收入5000多元,還種蔬菜賣,比打工劃算多了”,朱才金逢人就說。在他的帶領下,該村又有4戶社員分別購回10只種兔進行飼養,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農民養兔積極性高漲。2004年,該村養兔大戶發展至100多戶。那年7月,虎嘴村建起了全縣第一個村級養兔協會。
在虎嘴村的帶動下,逐漸,全縣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走上了養兔道路。
楊建華、陳科等領導組成的新一屆儀隴縣委、縣政府深入調查研究,客觀分析縣情,面對新形勢和新機遇,思想高度統一:不提新口號,埋頭干實事。
他們通過文件的形式明確下來,只要能為群眾增收、群眾歡迎的產業,必須一屆接著一屆干下去,一年連著一年抓下去。
通過科學論證,結合儀隴有養兔習慣的實際和國際國內兔業行情看好、發展潛力巨大,儀隴鎖定兔業發展,建設“全國兔業第一縣”成為儀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產業發展目標。
決策一出立即得到了全縣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
按照“條件適宜、群眾自愿、集中發展”的原則,該縣確定兔業發展基地鄉鎮40個、養兔專業村199個、年出欄1000只以上的專重大戶1800余戶,集中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重點扶持。
如何破解養兔農民缺技術、缺本錢、缺乏市場信息的難題?該縣組建了包括由大學專家和縣內技術員組成的兔業發展領導小組,對兔場建設、引種、飼料供應、疫病防治和市場銷售等環節進行系統研究,探索建立了“龍頭帶動、兔場服務、協會組織、金融支持、保險參與、農戶發展”的多元合作新模式,實行種兔場和鄉鎮與畜牧局推薦技術指導員雙向選擇,建立和完善了“誰發展、誰服務、誰收購”和“訂單養殖、訂單收購、保護價收購、定點收購和現金收購”等一系列競爭激勵和營銷機制,為兔業發展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服務保障。
目前,全縣引進業主37家,建設養殖300只種兔以上大型養兔場37個;養兔農戶已達2萬余戶。
為了提高兔產品附加值,儀隴還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引進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川哈哥兔業公司,投資近4000萬元,建成了年加工能力1000萬只的兔肉加工廠。圍繞兔產品開發包裝、宣傳營銷,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儀隴兔品牌,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協會+農戶”、“大戶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新開發出了“白膳香酥兔”系列產品;正引進兔皮制品深加工企業;在新縣城規劃建設兔餐飲一條街,開發全兔宴;在旅游景點、農家樂開設以養兔為主要內容的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獺兔外觀美麗、皮毛柔和、逗人喜愛的特性,積極發展觀賞兔,吸引游客參與;開發兔粘貼畫、屏風、小飾品等手工藝品。儀隴作為西南兔業第一縣,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其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攀升。
去年全縣出欄商品兔504萬只以上,養兔戶戶均人平增收1000元以上。2-3年后,全縣年出欄商品兔將達到1000萬只以上。小兔做出了大產業。“中國兔業第一縣”的目標正一步一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