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養兔要從"粗放"到"集約"
彭清壽是廣西玉林市興業縣石南鎮泉江村的養雞戶。從1997年開始,他主動申請成為溫氏家禽公司的網絡養殖戶,與公司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目前年出欄肉雞可達3萬多羽,純收入五六萬元。
就是這種農戶、企業與市場形成“三位一體”的模式,使得玉林市養殖業多年來始終保持健康、持續發展。而企業由生產銷售逐步擴展到加工、形成完整產業鏈的產業化升級,更使養殖業不斷走向成熟,實現從“粗放式”經營到“集約化”發展的轉變。
玉林市養殖業尤其是畜牧業,在全區有著重要的地位。全市畜牧業兩大主導產品目前均已走上規模化養殖的路子,其中養雞規模占廣西的1/4,養豬占1/5。“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符合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地方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市養殖業的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農戶、企業與市場嚴密的聯結體系和生產、銷售、加工等生產方式齊全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規模化的發展帶來了產業化的提速,而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增強則離不開良種化和標準化。玉林市養殖業標準化生產一直走在廣西的前列。去年,繼溫氏公司肉雞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后,又有春茂、美凰、和豐三家企業的肉雞和金大叔雞4個品種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目前,全市通過無公害標準化產地認定的規模養殖場達到83個,無公害產品認證55個。
“穩豬促禽,大力發展草食動物”,始終是玉林養殖業多年的發展方向。發展草食動物的最大好處是節約資源,最大特點是生態、環保。近幾年,該市積極引導農民擴大牛、鵝、兔等草食動物的養殖規模,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特色優勢產業。
現代養殖業要實現大發展,必須有一個堅強的政府保障做后盾。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方面,力促政府責任體系的構建和落實,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較為完善的防控網絡。平時,政府部門注重抓好養殖生產環節上的監管監控,引導社會各界進行群防群控。在鄉村,積極探索和建立村級動物免疫日制度,把畜禽免疫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對農村散養畜禽實行強制免疫。(作者:徐德坤黃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