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毛皮碎料化廢為寶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化廢為寶。這12個字在記者來到河北原陽之后有了深切的體會。據了解,陽原縣目前皮毛業年交易額已達10億多元人民幣,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年加工各類皮毛材料800多萬噸,其中水貂材料300多噸,狐貍材料200多噸,碎皮加工量占到全國80%%。該縣現有皮毛加工戶1500多家,從事皮
毛加工人員達5萬多人。這些數字也許是枯燥的,但是當我看到那些能工巧匠們把原本被別人廢棄不用的狐貍前腿皮一針針一線線地加工成了漂亮的皮褥子“月亮灣”、狐貍鼻子皮加工成了“圣誕樹”、貂的腦袋皮毛加工成了“梅花頭”的時候,看到那些耳朵、肚腹等邊角碎料被拼接成美倫美奐的高檔汽車配飾、家具、服裝面料的時候切實感到了裘皮產業是一項強縣富民的產業。
從北京坐汽車向西三個多小時就來到了河北陽原縣,這里素有“皮毛之鄉”之稱。目前僅皮毛加工一項全縣人均收入達到800元,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同時皮毛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養殖、餐飲、娛樂、服務等行業的發展,促使就業機會增多,從事相關產業人員近10萬人。
在10月19日的“首屆中國陽原國際皮毛節”開幕式上,陽原縣政府正式向中國皮革協會提出“中國毛皮碎料之鄉”的申請。之后,陽原縣皮毛大市場同期開業。該市場集加工、貿易、科研、服務于一體,是北方地區規模最大、檔次最高、配套設施及功能最完善的皮毛市場。該市場占地402畝,總投資3.2元人民幣,其中港資占49%%。市場共分商務中心區、工業區、科技研發區、新城開發區和行政服務區等五個功能區。
縣長郭英在開幕式上講話說,近年來,陽原皮毛產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浙江的崇福、海寧等地。與同樣地處河北省的尚村、大營等地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趨勢。只有調整發展戰略,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險。通過分析比較他們發現:傳統產業要尋找利益基礎,就要在產業區間為產品打上差異化的特質。我國皮毛產業發展較強的地區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明確的產業定位,比如浙江海寧以生產低、中、高檔裘皮服裝為主,河北辛集、蠡縣重點發展皮革產銷,棗強大營圈定皮草原料經銷等。陽原皮毛產業為了與“海寧裘皮”、“辛集皮革”、“大營皮料”等物色產業形成錯位競爭,對自己的皮毛產業進行了科學的市場定位,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國毛皮碎料之鄉”的定位將給陽原的皮毛產業帶來戰略調整的準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