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佟二堡優勢哪里來
從“佟二堡現象”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優勢并不都是天生的,白手也可以起家
遼寧有個佟二堡。作為北方地區最大的皮裝集散地,這個小鎮在全國的知名度遠遠高于管轄它的燈塔市。佟二堡從上世紀90年代初倒賣皮衣起家,到現在可謂“鳥槍換炮”,市場已經由主營普通皮裝擴大為經營高檔裘皮服裝,制作工藝與款式均與國際流行同步。
去年,我到燈塔市掛職,其間有同事去探望,順便買了佟二堡的皮裝。回京后一穿即大受好評:做工考究,款式漂亮,價格卻比京城便宜好多。同事感嘆:“真沒想到,東北的鄉鎮企業居然能做出這么時尚的東西!”
佟二堡從“起家”到“發家”的過程,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討。一來,佟二堡歷史上并沒有皮革加工制作的傳統,以前當地農民主要是種地和做小買賣;二來,佟二堡地處燈塔“腹地”,離國道、高速公路都不算近,交通無“便利”可言。就這樣一個既無傳統優勢、又無地利優勢的小鎮,究竟靠什么硬生生地做出了個大市場,吸引著各地皮貨商在冰天雪地里奔波往來于小鎮,看樣、定貨樂此不疲?
佟二堡給出的答案是:靠求新求變的勇氣和魄力。
當初,佟二堡人憑著靈活頭腦“瞎打誤撞”、四處攬活。最早為被服廠加工勞動布的工作服,后來又縫紉床單、被罩,家家戶戶的縫紉機一直就沒消停過。直到偶然攬到一宗加工皮裝的活計,佟二堡人才發現皮裝在北方市場巨大。據說最火的時候,等著取貨的外地經銷商成百上千,做好的皮裝剛下縫紉機馬上就被提走了。
然而好景不長,粗制濫造和假冒偽劣產品曾一度使佟二堡聲譽受損,市場很快轉向蕭條。為了重振佟二堡,政府下大力氣整治市場秩序,精心培育市場主體,為商戶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市場終于有了轉機,當年一些轉道廣東、浙江等地發展的加工大戶又回來了,還帶來了裘皮加工的新技術。為解決裘皮面料來源,佟二堡還建起了幾個大型的貂、狐貍、獺兔養殖場,實現了裘皮原料生產、加工制作、批發銷售一條龍。如今,這里大部分農民都當上了“皮”老板,生意越做越大,佟二堡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基地。
在基層,常常聽到縣里、鄉里的干部這樣抱怨:“俺們這兒沒什么資源,農民致富少門路,經濟發展沒優勢,建設新農村只能靠市里省里多投入了。”乍一聽,這話似乎有幾分道理,但細細分析卻站不住腳。從“佟二堡現象”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優勢”并不都是天生的,白手也可以起家。只要鍥而不舍、開動腦筋,就能抓住機遇,創造出“優勢”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但一味地等、靠、要,是建不成新農村的。廣大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縣鄉干部應當把重心放在自力更生上,帶領農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邁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