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七成裘皮半成品出自河北大營鎮
國內裘皮半成品、飾品有七成出自大營,大營已經成為國內裘皮品種最齊全、樣式最新穎的皮毛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營皮”成了業內一個著名的品牌概念,在國際上也有重要的影響力。
大營是河北衡水市的南部重鎮,全國的綜合改革試點鎮,也是中國皮草加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天下裘都”的美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大營皮草就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縣鎮兩級黨委政府,把皮毛作為“富民強鎮強縣”的第一產業來抓,舉辦國際皮草交易會,以會招商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的發展理念,合力開創了皮草產業的新局面。同時產品日益豐富,已成為國內品種最齊全、樣式最新穎、潛力最充足的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皮毛產業的迅猛發展,皮張需求量逐年遞增,僅大營一帶每年就需要兔皮7~8億張,水貂皮300~400萬張,狐貍和貉子皮100萬張。當地政府已經在縣域內規劃了“南加工北養殖”的格局,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目前特色養殖已發展到11個鄉鎮50多個村,養殖專業戶210個,從業人員500多人,全縣特色養殖業年收入達到2300萬元。同時企業加工攤點也增加到14000多家,固定門店2100多家,流動攤位7000多個。并以大營為中心,在縣域之外也形成了跨兩省三市五縣的百里經濟圈,帶動了15萬農村勞動力轉移。
由于對外貿易的日益增多,出身農民的廣大皮毛業戶與外商直接交流的機會也不斷增多,農民學外語已成了一種迫切愿望。為順應這一形勢,有關部門調集師資力量,從2001年起辦起了以俄語、英語為主,兼顧韓、日語種的外語培訓班。外語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涵養,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對外的交易,從而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