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貸”送東風 東鄉養殖業迎來春天
走進東鄉縣,春暖花開氣息布滿大地,伴隨著路兩邊的青山、綠樹和花香,在達板鎮達板村養殖場看到,50峰有“沙漠之舟”稱謂的駱駝已經進駐到這里,在干凈的圈舍里吃著草料,剛產不久的7峰小駱駝依偎在母駝旁邊。達板鎮達板村養殖場負責人馬鐸說,他發展養殖業已經多年了,最近投資260多萬元,從張掖等地購買230多頭基礎母牛,進行育肥和繁殖。目前,已經出欄了118頭,簡單一算,收入還不錯。馬鐸在養牛的基礎上,突發奇想,想嘗試養殖駱駝。于是,投資60萬元從金昌等地收購了50峰駱駝進行飼養、繁殖,目的是改變畜牧養殖結構、增加畜牧種類、拓寬養殖渠道,進一步增加收入。讓馬鐸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嘗試居然收獲不錯,母駝產仔了,展望養駝前景,駱駝令他欣慰。
在東鄉縣,除了達板鎮養殖駱駝成功外,關卜鄉也在積極嘗試,即在山地集中飼養“高原之舟”——牦牛。
在關卜鄉牦牛養殖地,有上百頭牦牛正戲耍于場內,時不時還朝陌生人“哞哞”幾聲。現年51歲、家住關卜鄉墁坪村的馬牟哈麥得就是養殖戶,是發展牦牛養殖的第一人。他說起初僅僅是想嘗試,后來就開始運作了。這家牦牛養殖場是他們兄弟三人合資開辦的,先后投資了28萬多元,從青海等地購買100多頭牦牛進行育肥后屠宰賣肉。一年下來,他掙了40多萬元,這一算真是劃算。現在,提起養牦牛、靠牛致富掙錢,馬牟哈麥得信心滿懷。
據了解,東鄉縣有發展養殖的傳統和習慣,并且起源早、歷史久,尤其“東鄉貢羊”“東鄉手抓”等名氣在外,牛羊養殖,一直以來被稱為這里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單一的牛羊產業,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嘗試改變養殖模式,品種多元化,已經成為拓寬渠道,增加收入的新模式。
“155”產業扶持增收工程和牛羊產業達標提升工程,為養殖戶的發展迎來了春天。針對縣上養殖分散、規模小、效益低,種類單一等現狀,該縣從調動群眾養殖積極性入手,結合“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創新實施了“155”產業扶持增收工程,鼓勵群眾擴大養殖規模,并按照“先行試點、全面推開”的步驟,全力實施牛羊產業發展達標提升工程,提出牛存欄達到5頭以上(基礎母牛3頭)或羊存欄達到30只以上(基礎母羊20只),建檔立卡戶落實6000元獎補資金,非建檔立卡戶落實3萬元的貼息貸款,極大地激發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目前,該縣已落實產業扶貧“155”工程資金26540萬元;落實牛羊產業發展建檔立卡達標戶資金2175萬多元,落實貼息貸款352萬多元,并通過到戶產業項目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市場建設等措施,全縣戶均羊飼養量達到30只以上,總飼養量已達154萬只。
在東鄉縣,除了達板鎮養殖駱駝成功外,關卜鄉也在積極嘗試,即在山地集中飼養“高原之舟”——牦牛。
在關卜鄉牦牛養殖地,有上百頭牦牛正戲耍于場內,時不時還朝陌生人“哞哞”幾聲。現年51歲、家住關卜鄉墁坪村的馬牟哈麥得就是養殖戶,是發展牦牛養殖的第一人。他說起初僅僅是想嘗試,后來就開始運作了。這家牦牛養殖場是他們兄弟三人合資開辦的,先后投資了28萬多元,從青海等地購買100多頭牦牛進行育肥后屠宰賣肉。一年下來,他掙了40多萬元,這一算真是劃算。現在,提起養牦牛、靠牛致富掙錢,馬牟哈麥得信心滿懷。
據了解,東鄉縣有發展養殖的傳統和習慣,并且起源早、歷史久,尤其“東鄉貢羊”“東鄉手抓”等名氣在外,牛羊養殖,一直以來被稱為這里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隨著經濟發展,單一的牛羊產業,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嘗試改變養殖模式,品種多元化,已經成為拓寬渠道,增加收入的新模式。
“155”產業扶持增收工程和牛羊產業達標提升工程,為養殖戶的發展迎來了春天。針對縣上養殖分散、規模小、效益低,種類單一等現狀,該縣從調動群眾養殖積極性入手,結合“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創新實施了“155”產業扶持增收工程,鼓勵群眾擴大養殖規模,并按照“先行試點、全面推開”的步驟,全力實施牛羊產業發展達標提升工程,提出牛存欄達到5頭以上(基礎母牛3頭)或羊存欄達到30只以上(基礎母羊20只),建檔立卡戶落實6000元獎補資金,非建檔立卡戶落實3萬元的貼息貸款,極大地激發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目前,該縣已落實產業扶貧“155”工程資金26540萬元;落實牛羊產業發展建檔立卡達標戶資金2175萬多元,落實貼息貸款352萬多元,并通過到戶產業項目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市場建設等措施,全縣戶均羊飼養量達到30只以上,總飼養量已達154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