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陽原:小毛驢“馱”起扶貧大產業
“‘陽原驢’特性優良,有‘一高一低’的優勢,‘一高’是經濟價值高,‘一低’是飼養成本低。”日前,在全國第六屆驢產業發展大會暨首屆張家口特色牧業(陽原驢)發展研討會上,陽原縣委書記孫海東如是推介。
近年來,陽原縣深入挖掘傳統的養驢產業,積極謀劃產業布局,把驢產業作為壯大特色農牧業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驢產業發展。目前,全縣驢存欄數、出欄數和全產業鏈飼養規模、集約化經營水平均居河北省首位,產業鏈由單一產肉向產肉、產皮、產奶等多元化利用拓展,打造出了全產業鏈、多業態的特色養驢產業。
挖掘傳統養殖優勢,打造特色養驢產業
陽原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市西南部。據查,養驢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兩漢時期,上世紀60年代還被國家確定為軍騾繁殖基地,是冀西北、晉西、蒙東一帶的肉驢主產地,有著深厚的驢養殖業的傳統和群眾基礎。
“‘陽原驢’易飼養、疾病少、適應力強,養驢所需飼草料、水資源和人工僅相當于養牛的三分之一。”陽原旺地牧業總經理李建斌介紹,不僅這些,“驢渾身都是寶,驢肉營養美味,驢皮可制阿膠,驢骨能入藥,驢奶營養價值高。而且,‘陽原驢’凈肉率可達42.5%,高蛋白、低脂肪。”憑借優良的品種特性,“陽原驢”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入選了河北省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陽原把驢產業作為立足脫貧攻堅、放眼鄉村振興的特色主導產業來培育,圍繞“產業高質量發展、群眾穩定增收”的目標,按照“擴大規模、延伸鏈條、全面開發”的思路,出臺了驢產業發展總體框架指南、實施細則、養殖保險等一攬子扶持政策。并加強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品牌營銷和服務體系建設,培育驢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
據統計,2017年以來,陽原累計投資3.71億元,引進培育了桑陽牧業和農華牧業兩個萬頭以上的龍頭企業,建成了沙達旺牧業、金佑牧業、星泰牧業等6個500頭以上的養殖基地,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肉驢存欄量達到2.6萬余頭。
推進融合發展,豐富產業形態
“目前,我們的驢奶加工廠已開工建設,并完成了鮮驢乳、驢酸乳、凍干驢乳粉等產品研發和生產工藝設計,未來要打造一個全新的驢奶高端品牌。”日前,在驢產業發展大會上,陽原驢產業的龍頭企業桑陽牧業的董事長趙飛介紹,公司圍繞驢產業做足文章,不斷拓展產業鏈,豐富產業形態。
目前,經過科學選育,“陽原驢”的產奶量提高了50%,平均每頭驢日產奶可達1.5公斤。近年來,在驢產業發展過程中,陽原當地政府意識到僅依靠肉驢養殖,產業形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開始著力推進驢產品加工和研發,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陽原驢產業在與山東東阿阿膠集團合作發展的基礎上,還大力發展屠宰加工廠、驢奶加工廠、驢骨和驢皮副產品加工廠,同步開發驢肉、驢腸等特色速食食品。同時,圍繞驢產業打造出驢文化特色游項目,啟動了驢文化體驗園建設。目前,初步建成了農事耕種、打場運送、拉磨加工等多個文化展區。未來,該縣還將進一步打造集養殖、加工、銷售、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著力建設全國驢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陽原在驢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強化科技支撐,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北方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成立了張家口驢產業研究院,建成了“陽原驢”保種中心、良種繁育中心,引進了全國24個地方驢品種,實施了“陽原驢”種質資源保護和乳肉兼用新品系及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等。
實施農企合作,助力脫貧奔小康
眼看著天氣轉冷,這兩天,陽原縣高墻鄉青圪塔村村民趙亭忙著給家里的幾頭驢儲備青貯飼料。他告訴記者:“這幾年,家里每年都要養三五頭驢,一頭驢一年出欄,除去飼料的費用,一頭純掙3000多塊錢,單養驢算下來,一年掙個一萬多塊錢沒啥問題,關鍵是田里的農活啥都不耽誤。”
陽原縣驢產業辦公室負責人路長青介紹,陽原的農民普遍掌握養驢技術,人人都是養驢好手。陽原縣至少有3萬戶農民具備養驢條件,農戶可利用自家的閑房閑院、自家勞動力、自家承包地,每戶養殖3至5頭驢就可以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元的目標。據統計,近年來,在政府對驢養殖產業的不斷推動下,農戶散養數量在逐年增加,目前散養的存欄量占總存欄量一半左右,有1.3萬多頭。
同時,陽原還積極引導驢產業龍頭企業作為帶動脫貧的有力抓手,從2017年以來,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先后以“農戶的驢公司養,集中托養分股金”“集體建廠(場)企業租,資產收益領分紅金”“公司的驢農戶養,分散領養賺酬金”等多種模式,引導企業與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并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億多元,撬動社會投資3.71億元,建設規模化養殖場8個,家庭農場56個,帶動貧困村102個,貧困戶1.38萬戶,戶均年增730元。陽原的驢產業已成為助力脫貧奔小康、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的一個重要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