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畔唱風流
——記本溪遼東野旺特種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斌
戰國時“秦伐燕,燕王僖走保遼東”有人向燕王進讒:只要把太子丹殺掉,將人頭獻給秦王,秦可罷兵。燕王僖便派人追殺太子丹于衍水。后人為紀念太子丹不畏強權、熱愛國家的高尚品德,遂改衍水為太子河。自古以來太子河就以富庶美麗著稱,曾吸引多少詩人墨客吟詠歌唱。新世紀里,太子河畔又有人吟唱起在特養行業艱苦創業的風流之曲。
在2009年3月全國特養行業交流博覽會上,也許是在遼寧當過兵的緣故,聽到劉斌那一口親切的東北話,忙碌中的我還是瞅機會和他聊了一會兒,無非是感謝多年來對網站和刊物的支持等等。這位老弟倒也客氣,說支持是相互的,希望以后繼續合作,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進步等等。
很快,當年9月,筆者走訪位于太子河畔的本溪遼東野旺特種養殖有限公司,和這家公司的掌門人劉斌有了更深的相互了解。也許是年紀相近的緣故,彼此聊的話題不僅局限于彼此單位、行業,甚至家庭、身世、感情、理想也成了我們的談資。想不到這位滿臉笑容、談吐優雅的老弟還有不盡的坎坷和柔情。
劉斌祖籍江蘇南京,從父輩起來到遼東。作為城市長大,從小家境富裕、養尊處優的劉斌而言,至今也今人無法想象他能選擇到百里開外的山鄉去創業。然而他幾乎是剛參加工作,便因企業倒閉而失業回家。下崗后劉斌從辦小食雜店開始,相繼干起了冷飲批發、飯店、浴池,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生意越做越大。實現原始資本積累的他把目光瞄向了青山綠水間,1995年觀音閣水庫岸邊,沉寂多年的鋼管廠廠房重現了生機。劉斌帶著他從內蒙、吉林、黑龍江等地引人的純種野豬仔來了。
在學中干,在干中學,頭腦靈活的劉斌很快搞出了名堂。10 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遼東野旺已經有8家養殖基地,帶動本地農民養殖野豬種豬近3000頭,年出欄商品野豬2萬多頭,初步形成生產集中化和農民組織化有機結合,種、養加工有機結合,產業化運行機制也上升為“龍頭(集團公司)+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緊密型高級階段。
劉斌談到自己走過的歷程時,輕言慢語娓娓道來,好像是在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然而說到自己近去的親人,回憶共同走過的時光時,這個硬漢子不禁清然淚下;說起自己的妻兒,他又似頑皮的孩童,憨態可掬;說起筆者的情感、事業的挫折時,他又是和風細雨地勸解,真情實意……純真、率直,多情、理性,執著穩重,也許在劉斌身上,“70后”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體現。
作為中國特種養殖信息網發起評選出的2009年特養行業領軍人物,劉斌想到的不僅是自己企業的發展,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帶動行業的進步。“標準化”幾個字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多年來,我國養殖業一直以農民滿天星式的散養為主,對環境的污染是極為嚴重,一旦發生疫情就難以控制,對人、畜的危害極大。采取標準化養殖小區模式.將養殖戶引到小區內以科學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品牌化經營,以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為起點,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供料、統一回收、統一加工銷售的生產模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又提高了產品質量,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遼東野旺計劃今年在沈陽燈塔新建年出欄5萬頭商品野豬養殖基地兩處,扶持養殖專業村兩個,五年內達產期年出欄30萬頭的養殖規模,實現加工銷售有機商品野豬豬肉3000萬公斤,產值12億元,輻射東北、華北,帶動飼料、肉制品加工、運輸、冷藏、商超等相關產業,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現代化、標準化品種選育、種豬培育、養殖、加工示范區,實現生產-供應-銷售-深加工一體化,延長特種野豬生產的產業鏈。
責任意識也許是我們正在步人不惑之年的70年代生人不可回避的,也正是這“責任意識”支撐著我們不敢對事業、對人生有絲毫的懈怠!筆者用一首小詩收筆,并與劉斌及行業同仁共勉吧!
“諸葛一生惟謹慎,謀定而動為責任。呂端大事不糊涂,太行衍水觀人品。 ”
本文來源:《特種養殖》2010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