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思9——驢皮與驢產業發展
疫情肆虐之下的2月27日,令人欣喜的是,微信圈里看到毛驢交易已經基本恢復如常;但令人倍感遺憾的是,350斤左右的驢駒子單價只有17元/斤,交易屠宰四歲口“肥母驢”的現象繼續“猖獗”起來……一線直接從事毛驢交易的人只是感覺市場上驢少了,而作為驢產業研究者,我們基于近年來的觀察和調研,對于驢產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卻倍感揪心。我不由想起2018年與陳慧萍、馬鈴和楊濤撰寫提交的政策建議《單靠一張皮能否重振毛驢產業?》。彼時,正是驢皮價格由高點快速下跌、扶貧驢由興盛轉入尷尬之日,當時我們思考后的答案是“不能”。彼時,我們對驢業發展充滿憂慮。但是,今日,這種憂慮非但沒有減輕,還在持續持續加重。
彼時,基于毛驢在我國屬于唯一具有獨特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畜種、在由役用轉入商用過程中、在康養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在驢業扶貧如火如荼推進中、驢產業應該是大有作為的朝陽產業的基本判斷,我們分析了毛驢產業存在供求嚴重錯位、價格嚴重倒掛、優勢嚴重退化、開發嚴重不足等四個方面突出問題,并結合討論和思考提出了幾點政策建議。
那么,回望過去幾年驢業發展,現在,我們對于“單靠一張皮能否重振毛驢產業?”的回答仍然是“不能”,我們還要在后面加上一句 “如果處理不好,一張驢皮卻能拖垮整個驢產業”。因為驢業相對小眾,國家重視明顯不足,現在雖然占比超大的驢皮熬膠市場依然火爆,雖然一線實體也在大力推進驢肉產品系列開發,雖然驢奶營養成分因與人奶高度相似近年來收到開發者和消費者熱捧,但是,相較于其他成熟畜種產業,相較于驢皮熬膠與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匹配程度,就會明顯發現,驢業產業鏈條發展還很不成熟,亟需國家層面予以重視和扶持。
如何重視和扶持呢?大概無外乎四點:
一是搞好頂層設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將發展具有顯著優勢的毛驢產業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從頂層制定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二是重視科技研發。將毛驢產業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圍繞服務于完整產業鏈條打造,盡快建立毛驢種質資源庫,對原有區域性或特殊用途品種加以提純復壯,加強優良品種選育,大力發展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術,以及日常養護技術的系統集成。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財政投入,重視母驢保護,完善金融、稅收、扶貧、開發等配套政策措施,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放水養魚”。
四是尊重產業規律。樹立正確政績觀,避免政府主官和行業主管盲目決策對行業造成“先躍進式、后斷崖式”的沖擊和影響;立足行業發展規律,不盲目求大求全,對大中小型規模養殖進行合理布局,倡導綠色養殖,鼓勵適當放養,并提供良好信息服務。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畜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畜牧業協會驢業分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