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真菌病:六大誤區
誤區一:認為家兔患真菌病是從別處傳來的
這種認為沒有根據,家兔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只要養兔隨時都有可能發病,不可抱怨,有的養三、四年沒得過,有的養不到半年就發病,規模化養殖發病率高。平日里做好預防最重要。
誤區二:專家學者認為家兔皮膚真菌病是潮濕引起的
2008-2009年農安縣新建肉兔牧業小區40多家為康大公司的兔肉加工廠提供商品兔,牧業小區投資百萬元以上,小區建設非常標準,堪稱是賓館型兔舍。2009年夏季農安縣干旱少雨高溫,根本不潮濕,在這種條件下養殖,三分之一小區大面積暴發真菌病。反之,東北地區冬季溫度在零下20度-30度是正常天氣,所有的兔舍為了保證溫度在零上,都要封閉管理。密度大的兔舍,天棚滴水,墻壁和地面潮濕,在這種條件下養兔,并未發現真菌病,綜上所述真菌病跟潮濕沒有關系,跟高溫有關,高溫是該病高發季節,溫度越高傳播越快。
誤區三:不知家兔皮膚真菌病是人畜共患病
2009年農安縣某一肉兔舍牧業小區,上線時間不到半年,全場四棟兔舍全部被真菌感染,用“碘酊”擦抹治療,結果是越治越重,老板、工人,場區的四條狗,九只貓全部被真菌感染,筆者看到這種慘狀非常痛心。上述案例說明真菌病是所有動物包括人共患的一種皮膚疾病。
誤區四:認為家兔患上皮膚真菌病全場撲殺就能夠消滅病菌,阻斷傳播
這種觀點錯誤,案例一:2003年長春市二道區,“北方兔業”遠近聞名,是當地政府立項的一個產業,養的是獺兔,場區一共六棟舍,存欄10000多只,當時有兩棟兔舍發現真菌,技術人員找來涂抹的藥品進行治療,結果是越治越重,老板經過研究決定,把發病的兩棟兔舍全部殺掉,就以為沒事了,殺完后,時間沒過去一個月,剩下的幾棟兔舍也發現真菌,老板到處請叫專家學者,用盡各種辦法治療,結果越來越重,技術員和工人全部被真菌感染,分分辭職不干了,老板沒有辦法,再次進行撲殺,前后造成的經濟損失50多萬元,從此這家兔場倒閉關門。案例二,2004年長春市雙陽區,下崗職工吳某,自己創業引進100只獺兔,經過半年的精心管理,商品兔繁殖1000多只,八月份時,發現仔兔感染了真菌病,剛開始時,誤以為是癬病,用各種抗癬病藥品涂抹治療,結果越治越重,種母兔也被感染,后來實在沒有辦法,全部殺掉,前后養了7個月,損失3萬多元,兔舍從10月閑置到來年5月份,經過多次消毒和熏蒸,二次創業,引進2000只鵝雛,沒養上兩個月,小鵝全部被真菌感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沒有效果,后來只好放棄,全部殺掉深埋,這次損失6萬多元。
上述兩個案例說明:捕殺、空舍、消毒、煙霧熏蒸并不能把真菌完全消滅。
誤區五:認為家兔患皮膚真菌病治好后,再也不會復發
這種觀點錯誤,家兔皮膚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病,病菌存活兩年以上,發病兔舍的每個角落、天棚、籠具都有可能存在病菌,用消毒液和煙霧熏蒸并不能完全把病菌消滅,根據上述情況,再次發病或卷土從來都有可能。
誤區六:治療家兔皮膚真菌病存在誤區
目前國內專家學者都采用人用抗真菌藥物來給兔治療,口服“灰黃霉素”該藥對家兔皮膚真菌病是有一定療效但成本高的精人,每噸用藥(700-800元)很難承擔,做預防用藥更不可能,另外灰黃霉素,毒性較大,體內有殘留,對食品(兔肉)衛生產生影響,做兔肉出口更不可能,涂抹的藥品有十幾種,如磺酊、水楊酸酒精、復方咪康唑軟膏等等,多次涂沫,均有療效,但費時費力,且成本較高,在一個規模化兔場中很難推廣,也難以在發病的兔場內徹底根治,從而出現了每天有病兔出現,每天都要治療的現象,造成惡性循環。由于每天都要把病兔抓來抓去,工作人員也會被感染(如手背、胳膊、脖頸、前胸)
走出誤區,筆者建議:兔料中定期投藥做預防,可終身不得得真菌病,如發現家兔患有皮膚真菌病不要用擦抹的藥物治療,不要抓來抓去,避免病菌滿天飛舞傳播過快(注:病菌是鱗片狀飛沫),避免傳染人;兔料中投藥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兩次可完全治愈,這種方法即簡單又有效,即省錢又省力
(輸入: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