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防治誤區
隨著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廣大養殖者對疾病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認識,因此,對疫病的重視程度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是在具體落實疫病防治環節當中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于養兔業這樣一個新興的、非傳統的養殖行業,一般養殖者都缺乏經驗,在進行疫病防治時存在一些誤區也就不可避免。
重治輕防是養殖行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養兔者不是從杜絕疫病發生的角度出發,而是抱著出現疾病對癥治療的態度。其弊端首先是帶病家兔在治療的同時又將病原菌傳給了其他家兔,使兔場陷入了不斷治療疾病的泥潭當中;其次,家兔是弱小動物,一旦發病,治療效果較差,多數是勞民傷財,最終結果不是死亡,就是愈后不良;再其次,養兔行業不同于大家畜的飼養,家兔是一種單體經濟價值低的動物,治療當中藥物的費用往往會超出其本身的價值,而對患兔采取淘汰處理,其安全性、經濟性和實用性遠比治療1只患兔的意義大得多。
一般來講,對養兔生產危害程度大的主要是傳染病,而傳染病的發生有一個固定的傳遞過程:傳染源——傳染途徑——易感動物。因此,我們在防治時只要阻斷它的傳播過程就能夠起到消滅疫病的目的。在日常的生產中加強飼養管理,保證兔舍的清潔衛生,為家兔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降低應激,減少易感家兔,也能達到消滅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的目的,從而有效地防止疫病的發生。
科學防治觀念淡薄。科學是推動生產的巨大動力,這不僅體現在高速發展的工業上,也表現在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上,因此,只有正確地運用科學技術才能夠真正地達到讓科學為人類服務的目的。但是,由于養兔業的發展較晚,集約化程度較低,養殖者往往存在科學觀念淡薄的問題,表現在兔病防治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不注意消毒液濃度 化學消毒藥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化學成分在特定的濃度下破壞病原體的結構,從而將其消滅,一旦濃度發生改變(濃度變低),這種殺滅作用將會消失或削弱,不能達到徹底消滅病原體的目的。因此嚴格按照藥品的有效濃度配制消毒劑是消毒成敗的關鍵。但是,這一點也正是養兔者做不到的,他們往往在配制消毒液的時候沒有一個精準的概念,導致消毒的失敗。
盲目套用免疫程序 有些兔場在疫病防治當中死般硬套。免疫程序應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應當考慮對家兔危害比較大的急性、烈性傳染性,同時又應考慮本地區疫病的流行特點。因此,一個兔場要想有效地預防疫病的發生,套用別人的免疫程序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合理地制定適合自己兔場的免疫方案。但對于任何一個兔場來說,必須預防的疫病是兔瘟,其他疫病(如巴氏桿菌、彼氏桿菌、魏氏梭菌、大腸桿菌等)酌情免疫。
買便宜藥 良好的藥物質量是搞好疫病預防的前提,而在現實當中普遍存在養殖者愛買便宜藥的問題。毫無疑問,低廉有效的藥物必然能夠節約兔場的開支,增加經濟效益,但許多養殖者為了節省開支,專門購買廉價藥物。由于目前獸藥市場存在一定的漏洞,真假獸藥魚龍混雜,特別是一些藥廠為了貪圖利潤往往以低價位吸引養殖者,而藥品中有效成分極低,這樣的藥物很難在預防和治療當中取得良好效果。
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類由某些微生物所產生的,具有特異性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謝產物,往往在生產當中添加抗生素后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從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就一直存在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病原菌的耐藥性問題,特別是一些人畜共患疾病;二是抗生素在動物體內或動物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出于對人類健康安全考慮,世界各國對抗生素類藥物的應用都有嚴格的限制。尤其是歐盟提出,到2006年完全停止抗生素在動物飼料中的應用。目前我國獺兔生產中濫用抗生素主要表現在:第一,使用淘汰或禁用的抗生素;第二,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尤其在治療疾病時,使用量是常規用量的2倍以上,甚至5倍、10倍;第三,盲目使用抗生素,沒有針對性。“不管什么病,雙抗(青霉素、鏈霉素)一起用”,手頭有什么就用什么。這樣不僅難以控制疾病,有時還會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甚至繼發其他疾病。
使用違禁藥物 違禁藥物的使用一直是不法生產者追求利潤的手段,但是違禁藥物的使用會帶來潛在的社會危害,同時在國際貿易發達的今天,又會影響到我國兔肉產品的國際市場,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也是一種損人害己的錯誤做法。這些藥物主要包括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瘦肉精)、性激素、蛋白質同化激素、精神藥品、各種抗生素濾渣等。
摘自:2007.09.02.15版《中國畜牧獸醫報》 作者:谷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