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兔三:我國的探索和實踐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事家兔生產的企業家和科技人員,從沒有間斷對規模養兔道路的探索。也可以說,我國規模養兔處于起步或探索階段,從中不乏有成功的范例,更有失敗的教訓。筆者曾經對不同規模兔場生產效率作了調查,查閱了國內規模兔場的一些相關資料,其數據值得研究。
1不同規模兔場生產效率。
筆者對上百個不同規模的兔場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其結果表明:隨著養兔規模的擴大,每只母兔的年繁殖胎數減少,仔兔成活率和商品兔出欄率降低,每只種兔的藥物支出增加,養殖效益下降。從綜合情況看。飼養基礎母兔10只~100 只以內的差異較小,平均每只母兔年產5.5胎左右,平均產仔40只左右,年出欄商品兔33~35只,總成活率84.47%,而100只以上的兔場以上指標急劇下降,但300只以上基本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即年產仔4.5胎左右,年出欄商品兔22只左右,總成活率70%左右。而藥費開支隨著基礎母兔規模的擴大而提高,到100只以內控制在5元以下,而300只以上的兔場每只母兔年均費開支在1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