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業大發展 效益最關鍵
近期,《中國兔業》開展了養兔技術大討論。我認為這是中國兔業又辦了一件大好事。改革二十年,兔業大發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綜觀國內兔業的發展,特別是健康效益性兔業,又有幾何?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我們的兔企業效益低下,甚至虧本?除市場因素外,我認為技術因素也不容忽視。
在一次兔業會議上,和一些兔業界同仁,老朋友相聚,談起兔業前景,感到一片光明;談起各自效益,又不禁搖頭。目前,市場低迷,養兔效益低下,進而導致很多準備上馬養兔的場戶暫停購買種兔,觀望市場。這一下靠銷售種兔的企業就感到了壓力,大部分出現虧本現象。其實這也暴露了國內一些兔企業的現狀。不注重養兔技術的提高,導致死亡率高,繁殖率低,料肉比,料毛比高,成本上升。堤內損失堤外補,賣種兔效益高,大家爭相銷售種兔。行內有句話:中國是世界上種兔場最多的國家。這多少也反映出一些現象。
在兔業大發展的今天,我們主張應該說實話,辦實事。就象王洪剛同志那樣,盡管措辭有些不當(因為寫文章的這些同志大部分是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我覺得我們應該能夠理解),但他們養兔不掙錢,看著大堆大堆的死兔,又無能為力,誰人不著急?說些牢騷話,著急話,心里話,大實話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也應該換位思考。
再看一看我們身邊的兔企業,有幾個靠養商品兔賺了錢?又有幾個不是靠賣種兔發的財?為什么養商品兔不賺錢?除市場因素,原料上漲外,最主要的還是技術因素,特別是規模化兔場,繁殖了多少只兔子?出售時還剩多少只兔子?成活率是多少?大概每人心里都有一桿稱。
我認為,要真正養好兔,要真正創造效益性兔業,我們的兔企業應該練好養兔技術這個內功,只有提高了繁殖率,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料肉比,料毛比等,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抵御市場風險。如果大家都去賣種兔,傷害的永遠是新上馬的養兔戶。盡管看起來是大發展,到頭來也會出現泡沫兔業,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