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發展新機遇,小品種做出大文章
近10年來,我國免業發展經歷了波瀾起伏和國內外市場的激烈波動,經過不斷地調整,目前我國兔業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我國養兔業迎合新形勢的發展,進行了重大調整,以庭院養殖模式向規模化、標準化飼養邁進。整體來看,適度規模及標準化程度有明顯的提升,傳統的庭院養殖模式持續減少,基礎母兔為1 000只以上的中大型規模養殖場逐漸成為主力軍,占出欄總量的70%左右。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我國兔業發展過程中,還面臨很多亟待解決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家兔育種良種繁育。據統計,我國優良種兔的保障率不足60%,除毛兔和獺兔外,肉兔的種源嚴重依賴進口。此外,更新滯后、種兔老化、淘汰率低等問題突出。雖然我們已經培育出自己的肉兔配套體系,但養殖場對良種的認識不足,肉兔良種化還沒有得到普及和應用,導致生產性能不高、效益不好。今后,我們要努力加大現有良種的推廣力度,尤其是養殖場對肉兔配套體系的認可度,同時,各肉兔育種企業和育種專家要共同努力,培育出生產性能更加優良、更適應生產實際需求的肉兔配套體系,逐步擺脫進口依賴,不受制于人。
第二,創新經營模式。隨著兔場的規模化發展速度加快,尤其近5年建設的大中型兔場越來越多,兔場的投人不斷增加,疫病防疫要求增加,環境壓力增大,對經營者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同時,需要在不同地域尋求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模式,因地制宜地選擇家庭農場、公司+農戶、公司規模化養殖場等,挖掘成功模式加以復制和推廣。
第三,品牌建設。由于養兔產業自身的一些因素,企業品牌意識不足,廣告宣傳投人不夠重視,多數中小企業多以傳統的營銷手段為主。雖然經過多年的行業推廣,兔產業鏈逐漸完善,兔肉產品也涌現出康大、伊啦、芭夯兔等知名區域品牌,但仍缺乏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品牌。
第四,疫病防治。在2020年我國首次出現二型兔瘟后,活兔調運加大養兔場的防疫風險,基層養殖場養殖技術相對落后,兔場疫病防治人員緊缺,所需要的疫苗、獸藥、替抗產品還滿足不了現代免業發展的需求,并且成本逐年上升。
第五,兔產品研發。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兔肉多以白條兔肉為主,兔肉的主要消費渠道仍在酒店和飯店的餐桌,在大型超市銷售中很難見到兔肉休閑食品和禮盒,口味也相對單一。我們應該加大對兔肉產品的研發投人,研發出滿足不同消費群體休閑食品的兔肉。同時,加大更適合中央廚房集中生產的預制兔肉菜品的研發。總的來看,我國免業發展前景廣闊,挑戰與機遇并存。希望廣大專家學者,特別是生產者把握發展契機,將小兔子大制作,小品種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