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向“新”而行 智能養兔
從放棄城里開辦的公司,到返鄉創業,發展成為當地最大的肉兔養殖基地,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新農人曹宏達,是絕對的佼佼者。
摒棄傳統方式,選擇標準化、智能化的養殖模式,曹宏達給產業帶來不一樣新辦法;向著產業上下游延伸,曹宏達的新思路正影響著產業未來;瞄準問題所在,積極尋找解困良方,曹宏達眼光精準。
出生于1995年的曹宏達,畢業于信陽農林學院,是個正經的“學農人”,但真正從事農業時,他卻換了“賽道”,從園藝換成了畜牧,開始養殖肉兔。
如果按照品種選育時間計算“年齡”,曹宏達養殖的豫豐黃兔,比他年齡還要大。
新農人與老品種的“相遇”,碰撞出了別樣的精彩。
新辦法
標準化智能化養殖
5月10日,清豐縣鑫茂林農公司的肉兔養殖場里,幾十棟兔舍整齊排列,規模不小。步入兔舍,并沒有感受到天氣的逐漸炎熱——這里常年保持氣溫恒定。
平整的水泥地上,上下兩層的鋼制籠子是兔子的小窩。如果是母兔,還會有專門的“育嬰室”,每到產仔前,母兔會用稻草、兔毛等將其布置好。
干凈的兔舍幾乎沒有難聞的味道,曹宏達指了指籠子下面說:“清理糞便都是自動化的,能夠時刻保持整潔。”
這與印象中的兔舍大不相同。在當地傳統養殖戶眼中,兔子這種較為潑皮的動物,在庭院里放置籠子就可以養殖。
曹宏達的想法更超前,“畢竟是肉兔,入口的東西,養殖環節要更加注重。”
不僅是現代化的兔舍,養殖過程也是重中之重。籠子邊的標簽上,曹宏達詳細地記錄了兔子的各種信息,包括品系、出生時間、斷奶時間等。他這種精細化的管理措施,既能夠保證生產有序,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辦法。
川渝地區喜食兔肉,但曹宏達的兔子是銷往福建、廣東等地的。據他介紹,當地普遍將兔肉作為養生食材,用量不小。“有色兔是普遍選擇,豫豐黃兔還兼具野兔的風味,深受當地消費者喜愛。”曹宏達說。
新思路
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清豐縣及其周邊一直有肉兔養殖的習慣,豫豐黃兔的選育成功和推廣,曾經掀起肉兔養殖熱潮。
但豫豐黃兔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
先是兔皮毛制品的走俏,讓不少養殖戶紛紛改養適合皮毛加工的品種。肉兔養殖逐漸恢復后,國外優良品種也帶來了不少沖擊。
選擇豫豐黃兔,曹宏達下了一番功夫。他介紹說,豫豐黃兔是本土肉兔品種,生長性能不弱于國外進口品種,耐粗飼、抗病性強的特性,對養殖戶更友好,更重要的是,豫豐黃兔風味更好。
銷售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曹宏達說:“即使是價格低迷的時候,豫豐黃兔的售價,也比一般肉兔高幾塊錢。”
豫豐黃兔產業,已經成為清豐縣特色養殖的支柱產業,當地政府出臺了不少支持措施。
曹宏達也有自己的辦法,在當地規模較大的餐館里,他推出了幾道豫豐黃兔相關菜肴,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前去品嘗。
“在南方,黃兔通常被做成藥膳,我們當地也開發了黃兔宴,讓更多的人了解、品嘗,對產業發展會有不少幫助。”曹宏達說。
新方向
瞄準問題尋求突破
現在,曹宏達的養殖場,已經是當地最大的肉兔養殖基地,但他并不滿足于此。
養殖方面,新建20棟兔舍的擴充計劃已經提上日程,能夠進一步增加出欄量;飼料方面,年加工1.5萬噸的肉兔飼料廠即將投產,將進一步助力肉兔養殖健康發展;屠宰加工已經進入規劃,未來可期……
“硬件”的不斷提升,讓曹宏達信心滿滿,但問題他同樣不回避。
多年前育成的豫豐黃兔,目前存在品種生產性能嚴重退化、品系混雜等問題,與育成初期相比品種差距明顯,品種的提升改良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曹宏達與河南省農科院、濮陽市農林科學院專家緊密對接,對豫豐黃兔品種進行提純復壯,恢復、提高生產性能。他希望從品種、養殖技術上尋求新突破,為豫豐黃兔產業進一步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