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及防控
相信不管是養殖戶或者是城市人,最近對非洲豬瘟這四個字應該徹底不陌生了吧,自從非洲豬瘟在我國出現以來,大家都是人心惶惶的。本來以為只有一個地區出現,結果隔一段時間又有一個省份被發現。那么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及危害、如何應對非洲豬瘟。
1 非洲豬瘟的概念及傳播途徑 非洲豬瘟又稱非洲豬瘟疫、疣豬病,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所有品種和日齡的豬均可感染,家豬高度易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達100%。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重點防控的外來疫病。 該病自1921年在肯尼亞發現以來,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上世紀 60 年代傳入歐洲,70 年代傳入南美洲,2007 年傳入高加索地區和俄羅斯,2010 年在俄羅斯大面積流行,2017 年 3 月俄羅斯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州仍有數起疫情發生。近年來,該病主要在非洲、中東歐和高加索地區流行。
非洲豬瘟病毒是非洲豬瘟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重要成員,病毒有些特性類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在豬體內,該病毒可在幾種類型的細胞漿中(尤其是網狀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中)復制,并可在鈍緣蜱中增殖,使其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島有幾種軟蜱是 AS-FV 的貯藏宿主和媒介)。 非洲豬瘟病毒可分為幾個抗原型,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強,在低溫暗室內存在血液中的病毒可生存6年,室溫中可存活數周,在23℃的*壤內可存活120天,在熱帶的污染圈內能存活2周以上,在溫帶的污染圈須停用 3 個月才失去傳染性。該病毒對酸堿異常穩定,對乙醚及氯仿等脂溶劑敏感,許多脂溶劑和消毒劑可以將其破壞。 一般認為,ASFV 傳入無病地區都與來自國際機場和港口的未經高溫加工過的感染豬制品有關。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為主要傳染源。健康豬主要通過接觸或采食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飼料、飲水感染,短距離也可經空氣傳播,導致呼吸道感染,豬被帶毒的鈍緣軟蜱等媒介昆蟲叮咬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2 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及危害
豬群感染該病后,潛伏期一般為15天。直接接觸感染的潛伏期為 5~19 天,鈍緣軟蜱叮咬感染的潛伏期一般不超過 5 天。以高熱、皮膚充血、孕豬流產及臟器廣泛出血為特征,豬群初次發病時具有傳播快、病程短、致死率高的特點,對生豬生產危害甚大。
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可常年發病。發病率通常在 40%~85%之間,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強毒力毒株死亡率可達100%,中等毒力毒株病死率一般為 30%~50%(在成年豬中死亡率在 20%~40%之間,在幼年豬中為 70%~80%),低毒力毒株僅可引起少量豬只死亡。
非洲豬瘟在臨床癥狀上可分為最急性、亞急性、慢性型。
最急性者常常未出現臨床癥狀即突然死亡。急性型體溫高達 42℃,表現精神沉郁,厭食或不食,可視黏膜潮紅、發紺,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耳、四肢、腹部等部位皮膚出現紫紺,甚至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嘔吐,便秘,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或腹瀉,糞便帶血;共濟失調,步態僵直,呼吸困難,病程延長則出現其它神經癥狀;妊娠母豬可引起流產。病程一般 1~7 天,病死率高達 100%。
亞急性者臨床癥狀與急性相同,但癥狀較輕,病死率較低,持續時間較長(約 21天),體溫波動無規律(常大于 40.5℃),小豬病死率相對較高。
慢性者體溫呈現波狀熱,毛色暗淡,體弱消瘦,皮膚潰瘍,關節腫脹,發育遲緩,并伴有呼吸道及肺炎癥狀。
3 非洲豬瘟的防控
目前對于非洲豬瘟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因此,加強疫情檢測和檢疫監管,嚴格落實封閉管理和消毒、隔離等防護措施,堅持內防外堵,確保生物安全是防控該病的關鍵。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采取封鎖、隔離、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緊急措施,以控制疫情擴散傳播。
自該病2007年傳入俄羅斯以來,我國農業農村部先后印發了《非洲豬瘟防治技術規范(試行)》和《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如有疫情發生,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要求各地高度警惕疫情風險,嚴禁從疫區調運生豬,切實做好風險防范工作。采取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處置措施,禁止所有生豬及易感動物和產品運入或流出封鎖區。 按照《非洲豬瘟防治技術規范(試行)》,為預防控制非洲豬瘟,阻斷疫情傳入,各邊境地區要加強邊境地區防控,堅持內防外堵,切實落實邊境巡查、消毒等各項防控措施。
按照要求,與曾發生和正在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接壤省份的相關縣市,邊境線 50 公里范圍內禁止生豬養殖;國際空、海港所在城市的機場和港口周邊禁止生豬養殖;嚴格禁止來自非洲豬瘟國家和地區的動物及動物產品進口。 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日常監測,密切關注境內外疫情,科學研判疫情態勢,加強對非洲豬瘟的監測。林業部門要開展邊境地區豬和媒介昆蟲軟蜱的調查監測,摸清底數,為非洲豬瘟風險評估提供依據。 各級獸醫衛生監督檢疫機構要強化生豬及其產品流通、移動、跨境調運的檢疫監管,嚴禁從疫區調運生豬及其產品,加強對國際航行運輸工具、國際郵件、出入境旅客攜帶物的檢疫,做好非法入境的疫區豬、*豬及其產品的銷毀處理工作。同時,做好生豬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引種檢疫工作,嚴防疫情傳入傳出。此外,要加強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診斷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提高非洲豬瘟和豬瘟的鑒別診斷水平,及時發現、報告和處置疑似疫情,消除疫情隱患。 對養殖場戶而言,要積極配合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疫病監測排查,特別是發生豬瘟疫苗免疫失敗、疑似癥狀或不明原因死亡等現象,應及時上報當地獸醫部門。同時,加強飼養管理,建立并嚴格實施衛生消毒制度,嚴格控制人員、車輛和易感動物進入養殖場。進出養殖場及其生產區的人員、車輛、物品要進行隔離、消毒。盡可能封閉飼養生豬,避免與豬、鈍緣軟蜱接觸,嚴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飼喂生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