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鵪鶉養殖業發展前景分析
一 國內外鵪鶉養殖現狀
1 國外鵪鶉養殖現狀
日本是最早規模化飼養馴化鵪鶉的國家,從十六世紀開始日本就有了籠養鵪鶉。在1911年到1926年對鵪鶉進行品種改良,成功培育出“日本鶉”這一極具實用價值的品種,并迅速在亞洲各國推廣養殖,成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蛋用型鵪鶉品種,其鵪鶉飼養技術及鵪鶉生產水平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朝鮮鵪鶉是朝鮮采用日本鵪鶉培養育成的蛋用鵪鶉品種,分為龍城和黃城兩個品系,具有生產性能好、適應性強的特點,配合其專業的機械化鶉場,在朝鮮畜禽生產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法國迪法克公司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選育,歷經十多年成功培育出“迪法克鵪鶉”這一優秀的鵪鶉肉用品種,五周齡體重便可達到240 g,生產能力遠超日本鵪鶉,迅速在歐洲范圍內養殖推廣,極大地推動了養鶉業在歐洲的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世界養鶉業迅速發展,在美國、法國、意大利、朝鮮、東南亞各國都有著大量養殖。
2 國內鵪鶉養殖現狀
我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引進朝鮮鵪鶉,之后又引進法國肉鵪鶉,鵪鶉規模化養殖距今已有 50 多年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眾多科研機構在鵪鶉育種及其自別雌雄配套系研究中處于領先地位,如長春獸醫大學培養的白羽肉鶉品種、南京農業大學培養的南農黃羽肉鶉品種、北京種禽公司培育的北京白羽肉鶉及其自別雌雄配套系。目前國內養殖的鵪鶉主要分兩種,蛋鵪鶉和肉鵪鶉,蛋鵪鶉主要有中國白羽鵪鶉、日本鵪鶉、朝鮮鵪鶉、北美鮑布門鵪鶉等品種,肉鵪鶉主要有法國迪法克肉 FM 系肉鵪鶉、黑白雜色無尾鵪鶉、法國白玉肉鶉、沙維邁脫肉鵪鶉等品種。我國蛋鵪鶉養殖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江蘇省的連云港、無錫、徐州等地,安徽省的淮北、宿州、蚌埠,河南省的武陟、周口、安陽、洛陽,河北省的邢臺、保定、石家莊,以及山東省的青島、菏澤等地。這些蛋用鵪鶉主產區的存欄量都在五千萬只左右,除此之外,四川、重慶、湖南、廣東、山西等地的鵪鶉保有量也在兩千萬只左右。
根據 2021 年市場調查,在新疆范圍內,鵪鶉產品基本處于空白,全疆范圍內沒有規模且穩定的鵪鶉生產基地,近些年僅在喀什、庫車、圖木舒克等地有零星的蛋鵪鶉生產基地,由于養殖數量普遍在五萬只以內,規模較小且產蛋效率低,養殖成本普遍高于疆外主產地。
二 國內鵪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世界范圍內看,中國鶉產品出口占據國際市場份額約2/3,為世界提供優質的鵪鶉產品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近年來我國的鵪鶉產業發展卻呈現下滑趨勢,盡管鵪鶉產業在我國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體系,但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
1 品種退化問題
與其它家禽相比,我國還未建立起完善的鵪鶉良種繁育體系。鵪鶉相關的科研項目少,鵪鶉研究單位與鵪鶉飼養企業育種缺乏溝通平臺,導致資源不能及時整合。很多養殖戶只看到鵪鶉養殖周期短、生產快、資金周轉率高以及巨大的經濟效益,而沒有計劃的盲目擴大規模,沒有合理規劃加上養殖不規范,長期自繁自養導致鵪鶉品種明顯退化,成活率下降,生產性能大打折扣,以至于出現后期投資規模不斷加大,而收益卻沒有明顯提升的現象。
2 飼養管理問題
與國外相比,我國大型鵪鶉養殖機械化程度低,管理技術落后,并且在多年的產業發展中一直沒有自己完整的鵪鶉飼養標準,飼料配方多借鑒外國鵪鶉配方,更甚者使用雛雞配方,極大地影響了我國鵪鶉養殖生產效率。另外在鵪鶉養殖過程中常存在著只關心產量,而忽略環境問題的影響,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導致減產。也存在著由于養殖人員專業知識缺乏、工作范圍大、缺乏責任意識等問題,導致禽舍環境不穩定,營養需要不能及時滿足,以及受到驚嚇、鼠害等問題,鵪鶉處于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的環境下,生產能力大為減弱。
3 疫病防控問題
與其他畜禽相比,鵪鶉缺乏相對應專業的疫苗。雖然鵪鶉常見病有近20種,但國內對其疾病防控相關研究寥寥無幾,缺乏鵪鶉專用疫苗、完整的免疫程序以及權威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特效藥。另外在廠址選擇上許多養殖戶較為隨意,環境不能滿足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條件,距離其他畜禽場、交通線等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沒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對于疫病問題只重治而忽略防,致使疫病頻發。
4 深加工產業發展問題
目前鵪鶉產品多以肉蛋直接供應餐飲市場,受到市場供需影響價格波動大,產品深加工率只有20%,缺乏其他的產品深加工方式,缺乏龍頭企業、鵪鶉產品單一、缺乏拳頭產品、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等因素都降低了消費者對于鵪鶉產品的需求。我國鵪鶉營養豐富、品質上乘的優勢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無法突顯,這將嚴重影響我國鵪鶉產業經濟效益。另外在市場產品競爭的背景下,占多數的個體及小型養殖企業無力進行產品研發,并且分散經營無法形成規模化,嚴重制約了鵪鶉產業發展。
三 新疆鵪鶉養殖業發展方向
目前新疆鵪鶉產業處在起步發展期,全疆范圍內僅喀什、庫車、圖木舒克等地存在小規模的鵪鶉養殖基地,缺乏相配套的飼料加工、產品運輸與產品加工設施,鵪鶉產業的技術體系、人才培養技術規范處在建設階段,通過對這些主產地發展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提出以下對策。
1 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1)設施規劃科學化。由于鵪鶉的高產特性,需保持環境穩定減少生產應激。鵪鶉舍大小可以根據養殖規模靈活變化,但環境條件必須滿足背風、干燥、向陽、水源清潔的條件,地面保持干凈便于消毒,污道與凈道分隔,配備溫度濕度環境控制設備。目前規模化鵪鶉養殖單舍數量在五萬只左右,鵪鶉主產區普遍使用自動化喂料機、自動化清糞機等自動化設備,雖然能大幅提高鵪鶉生產效率,但在新疆地區特別是南疆地區,人力資源較為豐富,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既能解決就業問題,也能使產品具有競爭優勢。
(2)良種規范化。我國鵪鶉養殖業通過幾十年來的集約化發展,也培養了諸如中國白羽鵪鶉、黃羽鵪鶉及其配套系,但育種市場化方面仍然較弱。相關科研工作要充分利用我國鵪鶉遺傳資源,與企業深度合作。結合生產需要培育良種,以滿足我國鵪鶉良種繁育水平和高質量需求。培育具有極強的生產性能和遺傳穩定性的優秀品種,以及鵪鶉良種的培育和推廣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3)飼養營養標準化。國外針對鵪鶉養殖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試驗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營養標準與飼養規范,專業的營養配比和標準飼養規范極大地提高了鵪鶉的生產效益。針對我國培育的鵪鶉良種缺乏配套的營養標準的情況,考慮到鵪鶉生產受到營養、環境、品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發展新疆鵪鶉養殖產業,應該組織有關科研單位進行試驗,對不同品種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營養需要進行測定,制定適宜新疆地區的鵪鶉營養配方。
(4)疾病防控。針對鵪鶉多種疾病專用疫苗和治療藥物缺少等問題,應通過掌握分析疫病發生、發展規律,建立起主要疫病檢測程序及主要疾病快速檢測手段。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研究病原微生物致病機理以及遺傳變異規律,開發針對主要疫病的專用疫苗及治療藥物,完善免疫程序、優化免疫技術手段是以后努力的重點。
2 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目前鵪鶉主產區產業發展策略均由政府主持聯合眾多中小養殖企業建立統一行業規范,扶持培養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由“先進”帶動“后進”,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地區經濟、社會優勢行業政策發展扶持的有利條件,實現規模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行業發展模式。新疆地區建立與完善鵪鶉行業發展服務體系時,也可參考借鑒鵪鶉主產地區的相關措施,建立企業與研究機構的緊密聯系,以其基建規劃科學化、良種繁育規范化、飼養標準化、疾病防控專業化、產業發展品牌化順應市場需要,實現鵪鶉產業的蓬勃發展。
目前鵪鶉產業規模相對較小,國內也僅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少數科研單位,現有科研人員不足以支持產業快速發展升級,針對鵪鶉產業人才缺少的問題,企業應與高校加強緊密合作關系,以現實需求為導向,企業加大資金支持促進高校對鵪鶉產業的人才培養,高校則用其科研能力對企業進行技術支持,并為鵪鶉產業發展培養人才,充分整合區域資源優勢,從而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環體系,為鵪鶉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3 提升整體鵪鶉養殖規模
在對輻射全疆的烏魯木齊九鼎農貿批發市場調查中發現,市場全部鵪鶉蛋每日的出貨量在 50~100 噸,存在巨大市場需求。目前新疆地區沒有穩定的鵪鶉蛋生產基地,新疆鵪鶉蛋市場主要依靠一級批發商由河南主產區運輸至九鼎批發市場,再由二級批發商分銷,新疆地區鵪鶉蛋市場價格為25元/千克,遠高于批發價格12元/千克,其主要原因在于運輸環節成本增加。根據市場環境、市場需求、市場供給多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疆鵪鶉養殖要建立鵪鶉養殖主產區、主基地,使其具有規模化集群優勢,由點到面輻射區域,可以在區域運輸這一重大環節控制成本,使之具有區域優勢,牢固占據本地市場。
4 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鵪鶉
產品鵪鶉養殖企業多以鵪鶉原料供應市場,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過去鵪鶉深加工產品多以罐頭、帶皮鹵蛋的形式,導致食用不便,消費者對鵪鶉產品消費信心大打折扣。研究先進的加工工藝與技術設備,開發新的符合市場的鵪鶉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例如目前市場上的鹽焗鵪鶉蛋、蛋醋、蛋乳飲料等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另外隨著寵物經濟的發展,使用蛋鵪鶉生產中淘汰的公幼蛋鵪鶉制作凍干寵物零食,也能產生不菲的經濟收益,非常適合鵪鶉產業。在市場產品趨同化的當下,消費者對于穩定高質量產品的要求不會變,培養地區龍頭企業,樹立優秀品牌形象,建立消費者信任感,對于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