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肉鴨產業發展形勢與建議對策
1 當前肉鴨產業發展基礎和有利條件
1.1 有較強的科技支撐作保障
畜牧科技的發展進步和推廣普及,提高了肉鴨業的科技水平。當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龍頭企業均已涉及肉鴨飼養、營養飼料、環境控制、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政府部門、企業、協會及養殖界同仁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班、論壇和研討會,加快了新技術、新模式在行業內的推廣應用;一主多元科技推廣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在逐步破解;此外,國家、山東省家禽產業技術體系的運行聯動,形成高效運行的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平臺,大幅提高了科技資源配置效率。行業標準不斷完善,飼料配方日益科學,飼養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疫病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證了肉鴨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1.2 有較好的產業化發展作基礎
產業鏈的延展和行業組織的健全,提高了產業化水平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促使了肉鴨業穩定發展。肉鴨養殖快速發展帶動了產品加工和深加工業發展,也帶動了上游的飼料加工、獸藥疫苗生產、診療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如今飼料、獸藥、疫苗、養殖、產品加工、診療服務、科技研發等行業體系已經健全,并涌現了六和、益客、樂港、櫻源等一大批肉鴨產業化龍頭企業。畜牧業合作經營得到了快速發展,比如由農戶抱團組成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模式,由擅長經營的從業者發起組成的“合作社+農戶”模式、龍頭企業主導的“公司+農戶”模式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分散的養殖資源整合起來,形成組織化生產,提高了行業資源使用效率,也帶動了養殖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1.3 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作引擎
隨著鴨產品的深入開發和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改善,肉鴨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受不同地區飲食消費習慣的影響,長期以來鴨產品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隨著經濟交往的不斷密切、飲食文化的頻繁交流和鴨產品加工技術工藝的發展進步、豐富多元化產品供給,促進人們飲食消費習慣的轉變,鴨產品消費逐步覆蓋全國,鴨產品消費日益增多。據行業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肉鴨養殖量達到40多億只,產量基本與白肉雞、黃羽肉雞相當,在滿足肉類供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產品開發看,除了傳統的烤鴨、燒鴨外,鴨產品開發力度加快,產品供給多元,鹽水鴨、桂花鴨、甜皮鴨等消費市場不斷擴大,調理品、休閑制品加工發展迅猛,并唱響了周黑鴨、精武鴨脖、煌上煌等知名品牌。作為全國肉鴨養殖生產第一大省的山東,鴨產品更是大量出口日本、韓國等海外市場。
2 肉鴨產業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2.1 行業發展無序帶來市場大幅動蕩
長期以來,肉鴨行業缺乏準入門檻,一旦看到有利可圖,生產經營者大量涌入或者快速擴大產能,其中不乏其他行業資本進入而一旦行情陷入低谷或市場預期不客觀,生產經營者會大量退出、轉產或快速縮減生產規模,引起生產的大幅波動,想恢復生產需要一定的周期,這給產業發展和生產供給的穩定造成很大被動。
2.2 產品同質化嚴重制約著市場拓展
肉鴨的生物特性適合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這對推廣標準化養殖是有利條件,同時也帶來了主導養殖品種、飼料日糧配方、養殖模式和終端產品的高度趨同,產品質量缺乏分級,同質化競爭嚴重,提升市場容量、升級消費難度大。同時,鴨產品和其他禽肉產品有很強的替代性,鴨產品極易受到同類替代品的影響和沖擊。
2.3 產品供給與需求脫節問題較突出
基于快速滿足產品保供給的現實需求,近年來我國大量引進推廣櫻桃谷鴨、楓葉鴨、南特鴨等生長速度快、效率高、適合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白羽肉鴨品種,這對快速提高產品供能能力發揮重要作用。隨著肉類供給的日益充足和消費升級,消費者對產品質量、風味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白羽肉鴨產品已經不能充分滿足消費升級的市場,一些依賴本土化品種開發的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但受外來品種沖擊和市場逐利的因素,本土化品種在生產推廣中受到很大限制,擴大規模較難。
2.4 環保問題成為產業發展的硬約束
鴨糞含水量大,不易收集和處理,不少養殖場肆意排放,造成當地嚴重的面源污染,政府部門不得不下大力氣整治,壓縮著養殖空間。比如,前幾年由于環保問題,許多地方鴨舍被強行拆除,有的縣甚至出現全縣范圍內禁止肉鴨養殖、現有鴨舍一律拆除的做法,頗有因噎廢食的傾向。
2.5 產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
比如,新冠疫情的發生,短時間對生產、經營帶來重創,對出口貿易帶來深遠影響;飼料價格的暴漲,大幅抬升了養殖成本;重大疫病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零星發生,嚴重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這些因素嚴重影響整個肉鴨業發展,甚至導致不少養殖企業和加工企業破產或面臨破產。
3 對今后肉鴨業發展的建議措施
3.1積極依靠現代科技裝備支撐,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一是積極增加肉鴨產業技術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大力推廣先進的飼料配置技術、飼養方式等。
二是基于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加強肉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對本地品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快優質高效新品種的選育及配套飼養技術研發,優化肉鴨品種飼養結構。
三是轉變疫病防控理念,防控重心前移,高度重視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建立起從疫病監測預報到綜合防治的疫病防控體系,筑牢疫病防控屏障。
四是積極學習、引進國內外肉鴨業相關的先進新技術,打破產業封閉和技術壁壘。
五是結合各種推廣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等實施情況,加強對養殖從業者的培訓,全面提高生產經營者的素質和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3.2加強質量安全管控體系建設,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政府部門牽頭,行業組織協同,依托行業專家,發揮龍頭企業作用,研究制定肉鴨養殖、產品質量、投入品使用系列標準,以規范養殖、生產、經營等行為。
二是加快養殖方式發展創新,采用現代化設施裝備、技術工藝,提升環境控制水平,降低生物安全風險,減少藥物使用,從源頭上控制質量安全隱患。
三是加強對飼料、獸藥以及添加劑的監控,加強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
四是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和宣傳,提升從業者的質量安全意識,自覺規范生產經營。
3.3引導多元化行業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行業協會應在現代肉鴨產業發展服務中積極作為,協同政府部門管理,規范引導產業發展。引導從業者組建各種肉鴨產業聯盟,抱團發展、資源共享,比如聚焦種業提升,可以成立種鴨產業聯盟;聚焦產品質量升級,可以成立優質鴨產業聯盟等。龍頭企業在現代肉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標桿、引領作用,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需要在現代化養殖、產品質量控制、綠色生產方面發揮好帶動作用,加大產業鏈一體化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引領肉鴨全產業鏈升級。專業合作社在提升行業組織化水平、應對市場風險、優化資源配置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大力引導、支持、規范合作社發展,將千家萬戶的小散肉鴨產能納入現代化生產經營中,提高其生產經營水平,加快升級。
3.4大力發展鴨產品加工與精深加工,提高全產業鏈價值
長期以來,由于加工技術工藝發展滯后,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加工附加值不高,一方面影響著產業利潤,另一方面容易受同類替代品的沖擊。今后必須在產品精深加工上聚焦、發力。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產學研結合,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快肉鴨產品加工技術、保鮮技術的研發及工藝研發和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出多樣化、系列化產品,提高鴨產品市場支撐能力。
二是立足于差異化市場,在滿足主導市場需求的同時,加大地方名優特風味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提高其市場覆蓋率,挖掘消費新動能。
三是在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工工藝水平基礎上,加大品牌創建力度,通過品牌打造,提升鴨產品市場形象和影響力,帶動消費市場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