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肉鴨產業形勢回顧與當前產業呈現的新特點、新趨勢
一、2024年肉鴨生產情況回顧
2024年肉鴨產業在宏觀經濟復蘇疲軟形勢下,表現出較強的張力。肉鴨產業鏈條各環節都有一定利潤,種禽端利潤表現更為強勢。
1.種禽端
年初強勢拉高震蕩,調整后穩健運行,下半年高位穩定,到11月末售價都在成本線以上,預期全年利潤可觀。
2024年1-11月鴨苗均價3.83元/只,鴨苗完全成本2.65元/只,單只利潤1.18元。其中,上半年鴨苗均價3.46元/只,鴨苗完全成本2.6元/只,只利潤0.86元。三季度鴨苗均價4.25元/只,鴨苗完全成本2.7元/只,只利潤1.55元;10-11月鴨苗均價4.2元/只,完全成本2.72元/只,只利潤1.48元/只。
1-11月市場種蛋交易均價2.38元/個,種蛋成本1.83元/個,利潤0.55元/個。其中市場種蛋交易上半年平均2.04元/個,種蛋成本1.8元/個,利潤0.24元/個。下半年三季度平均2.76元/個,種蛋成本1.85元/個,利潤0.91元/個。10-11月交易價格2.28元/個,成本1.87元/個,利潤0.41元/個。
2.屠宰端
一季度利潤較好,二季度及下半年利潤收窄,全年利潤好于2023年。1-11月鴨分割產品綜合均價7 776元/噸,成本7 479元/噸,噸利潤297元。其中一季度綜合售價8 197元/噸,噸成本7 864元,噸利潤333元;二季度綜合售價7 548元/噸,噸成本7 248元,噸利潤300元;三季度綜合售價7 583元/噸,噸成本7 317元,噸利潤266元。10-11月份綜合售價7 312元/噸,噸成本7 672元/噸,噸虧損360元。
3.養殖端
全年利潤相對穩定,市場偏弱,保持生產基本利潤,同比低于往年,尤其是6-8月期間。
2024年1-11月市場毛鴨交易均價7.96元/千克,上半年震蕩調整,毛鴨交易均價7.98元/千克,其中一季度8.2元/千克,二季度7.98元/千克,年中利潤收窄,三季度趨于穩定,三季度均價7.98元/千克。10-11月份均價7.76元/千克。養殖成本平均7.30元/千克,利潤0.42元/千克,按只重3千克計算,只均利潤1.26元。
二、2024年肉鴨產業各環節利潤構成分析
1.種禽端
2023年四季度種禽端集中去產能,快速扭轉鴨苗價格弱勢局面;2024年4-5月受疫病影響產能未及預期,支撐鴨苗價格上漲;下半年8-9月受連續降雨、高溫高濕影響,種鴨生產指標同比下降15%~20%,被動去產能;10-11月集中淘汰老齡及低產能種鴨,加快產能凈化,導致鴨苗供應略緊。整體來看,2024年種禽端產能不及預期成為鴨苗價格長期居于中高價位的重要支撐。
2.屠宰端
2024年屠宰主產品售價同比低于2023年,但2024年副產品價格遠高于2023年,尤其是鴨毛價格。這對屠宰端利潤構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鴨苗價格的有力支撐。自2024年年初飼料價格持續回落,降低了屠宰造肉成本,有利于利潤抬升。5月份屠宰端在投放合同時,合同政策理性上漲,極大改善了往年6-8月份回收高成本低質量的情況,有效控制了成本增加。11月鴨毛價格下行,屠宰承壓,帶動苗價下行。
3.養殖端
2024年利潤相對偏薄,尤其是6-8月,同比下降45%~55%。處于鏈條的下游端,多受限于屠宰合同政策,利潤空間受壓縮;商品肉雞毛雞價格低迷乏力,盈虧交互利潤不穩,部分轉向養商品肉鴨,擠占肉鴨養殖資源及利潤;2024年商品養殖較為順利,只鴨耗用藥費有明顯改善,同比下降20%~25%;飼料價格持續下降為養殖創造了利潤空間。
三、2024年1-11月份肉鴨產業形勢小結
價格層面。2024年肉鴨產業各環節都有一定的利潤,種禽端表現更為強勢,主要促成因素在于飼料價格的回落及鴨毛價格的高位運行。種禽端主動與被動去產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鏈條的良性有力運行。而從產品售價形勢來看,消費依然低迷,經濟提振乏力。
供需層面。2023年四季度種禽端集中主動去產能、2024年4-5月及下半年兩次被動去產能,從而調控了整個鏈條的產能供給。鴨肉需求面,一方面由于自身恢復周期緩慢,另一方面受制于豬肉、雞肉價格的弱勢,終端消費低迷,制約了整個產業的盈利空間拓展,使得產業只能在飼料價格回落及鴨毛價格高位釋放出來的利潤空間內徘徊,博弈分潤。
宏觀層面。一方面需要持續關注國內整個肉類消費及鴨肉出口量變化的潛在影響;另一方面由于2024年肉鴨產業相對良好的形勢,導致整個行業出現2023年關停屠宰的產能重新啟動、種禽端產能擴張加速等新趨勢、新動向。最后種禽端祖代持續向好的形勢,也會導致種禽遺傳育種改良等方面的加速推進,勢必對白羽肉鴨格局變革產生連鎖反應。
四、當前肉鴨產業呈現的新特點、新趨勢
1.生產周期短產出高
相較于其他畜禽養殖,肉鴨的生長周期相對較短,一般為大合同鴨飼養35~38天,可長到2.7~3.0千克,用以分割或生產大白條鴨,小合同鴨飼養28~32天,可長到1.8~2.0千克左右,用以生產小白條鴨,所以肉鴨生產一年可進行多批養殖(可達6~8批),生產效率高,這大大增加了利潤潛能空間。
2.生產和消費區域性強
從生產消費區域看,肉鴨養殖主要集中在山東區域,約占全國60%的規模,消費區域主要集中在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四川、廣東、廣西、山東。這也帶來養殖生產重心與消費重心明顯不匹配的問題,反映在產業鏈布局上,山東主要以養殖和初級加工(屠宰分割)為主,為南方提供原材料,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環節是山東的一個短板。
3.鴨產品分類更趨細化
隨著食品加工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引導,肉鴨產品的分類逐漸細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鴨肉相關產品,具體產品上可分為鴨胸肉、鴨脖、鴨翅、鴨舌、鴨頭、鴨腿、鴨脯、鴨掌、鴨架,主要去向可以分為熟食產品和鹵肉產品。第二類為鴨副產品,其具體包括鴨血、鴨雜、羽絨等產品,主要產業去向為餐飲行業、食品行業和服裝行業。
4.生產形勢倒逼種禽升級
當前種禽生產生物安全防護體系較弱,受疫病影響較大,疫病帶來的養殖指標下滑,勢必會加速養殖專業化、規范化的進程。近年來極端天氣較多,持續降雨、高溫高濕顯著影響種鴨生產、造成孵化指標下降,這勢必會引發行業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加速老破舊產能的淘汰進程,促進種禽生產環節提檔升級。
5.屠宰上下游博弈加劇
一是經銷博弈加劇。在消費乏力的行情下,經銷端為保證資金流動,多以低庫存狀態應對,導致產品大多積壓于屠宰庫存,而屠宰端意圖加快庫存周轉,導致屠宰端與經銷端的矛盾沖突愈加激烈,博弈將進一步加劇。
二是同行業競爭加劇。2024年除去大白條屠宰保持產能穩定,小白條與分割領域通過新建車間、舊場重啟等模式使得產能都有所增加,同比上升5%~10%,勢必加劇同業競爭格局。
6.規模化集約養殖加快
由于產業發展形勢需求,肉鴨養殖環節逐步趨于高度集中化,規模化養殖進程加速。產業對資本的吸引能力不斷增強,更多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進入肉鴨行業,這為投資建設大規模養殖場,加快規模化養殖創造了條件。部分肉雞養殖戶轉向肉鴨養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肉鴨規模化養殖進程。據屠宰數據反映2024年戶均養殖規模達到1.5萬只以上,接近2019年兩倍。
7.延長產業鏈是重要趨勢
多數屠宰加工企業有延伸產業鏈條,向調理品、熟食品等下游產業布局的想法,但受限研發力量、投資成本、品牌建設與經營的制約較大。在競爭日趨嚴峻的形勢下,這或將成為一個趨勢或風口。
從市場前景看,禽肉優勢不斷顯現,如團膳餐飲消費渠道多樣化、預制菜等深加工推動需求多樣化、休閑食品消費需求擴大等,這為企業延伸、布局產業鏈創造了利好機遇和條件。
五、肉鴨產業存在問題及建議
1.種鴨放養模式帶來較多問題
當前依然存在種鴨企業把鴨放給農戶代養、回收種蛋孵化的現象,其中不乏行業龍頭企業,農戶養殖管理不規范、設施設備落后、生物安全意識低,疾病凈化更難落實,導致鴨子的生產性能、鴨苗質量與標準差距較大。大公司對這種放養模式的弊端都能認識到,但升級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如果全部自養,會面臨基礎建設投入成本過高、難招工等問題。
建議:加強種業管理執法,嚴厲打擊生產經營違法違規行為,具體措施上可以徹查種蛋來源、檢查《畜禽養殖條件合格證》倒逼種鴨規范生產。
2.屠宰端的加工自動化水平低
不同于肉雞,肉鴨主要在中國飼養、加工,屠宰加工,國外沒有成熟技術工藝和產品可以引進、借鑒,主要靠國內自主研發,加工技術工藝落后、自動化水平低、用工量大,導致屠宰(冷藏)企業普遍面臨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部分有實力的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取得一些成果,但為了保持行業的領先位置,對外不會共享,行業整體效率難以提高。
建議:爭取將肉鴨智能化屠宰加工設備、肉鴨自動出欄系統等環節技術攻關納入重點科研項目立項儲備,產學研協同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并推廣應用。
3.追求低造肉成本導致鴨肉風味變差
當下在成本競爭激烈態勢下,從業者不顧肉鴨正常的營養需求,人為調控飼料配方、降低料肉比縮短飼養周期。以山東為例,以前肉鴨養殖周期多在40-42天,料肉比平均1.85;現在養大鴨的飼養周期縮短到了35-38天,料肉比降低至1.65~1.75,在出毛量與肉鴨熟制品體驗中,口感變差,導致消費者購買欲望降低。
建議:從屠宰加工入手,屠宰行業約定出欄時間,同時調整飼料配方設計,以滿足消費群體口味需求為重要導向,合理審慎制定肉鴨養殖出欄周期并優化,改進飼料配方。
4.鴨糞處理利用仍是行業難點
鴨區別于雞的生理消化結構,鴨糞含水量大,不易收集和處理,目前通過還林降解、黑膜氧化、沉淀發酵等方式均難以實現低成本運行。部分養殖場鴨糞處理不力,成為當地農業面源污染的一部分,政府部門不得不下大力整治,壓縮著養殖空間。
建議:一是加強鴨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增強技術支撐;二是在產業布局上,優化種養配套,為種養循環打下基礎;三是爭取財政資金支持,在養鴨重點縣區或養殖密集區,建立鴨糞集中處理中心。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