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鴨共育控害增產又增收
今年瀘州市實施了以稻鴨共育技術為核心的水稻綠色防控項目,推廣面積6.98萬畝,有效控制了“兩遷”害蟲,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今年,“稻田養鴨,綠色防控”被列為瀘州市農業產業化的重點項目予以支持。省、市財政設立稻鴨共育水稻綠色防控專項,共下撥專項資金50多萬元,在納溪、龍馬潭和合江集中連片建立核心示范片10602畝,投放鴨苗25.6萬只,安裝殺蟲燈200盞,全市共輻射稻鴨共育水稻綠色防控6.98萬畝。
實踐至今,稻鴨共育技術已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示范區平均每畝售鴨純收入185.2元,水稻畝平增產55公斤,折合人民幣101.2元,減少農藥支出25元,加上節省人工105元,每畝可為農民增收416.4元,全市6.98萬畝示范區共計增產383.9萬公斤,農民增收2906.5萬元。
此外,控害效益顯著。示范區雜草防除效果達82%,二化螟的防效為91.8%,稻飛虱的防效為80%,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為82.8%。特別是在今年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的情況下,稻鴨共育示范區在基本未施藥的情況下,也有效控制了“兩遷”害蟲的發生危害。
稻鴨共育不僅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還使得生態效益凸顯。示范區每畝水稻比大面積平均少施用農藥3次,減少氮肥施用量5公斤,減少中耕除草、薅秧1次,蜘蛛、寄生蜂等天敵和中性昆蟲相比非示范區上升明顯,稻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輸入:王靜